漳州“十三五”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三千亿和四千亿大关 实现全域脱贫

2021-01-06 12:02 卢金福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潘超

新闻发布会现场。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东南网1月5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今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漳州专场)。漳州市委书记邵玉龙做主题发布,他表示,近几年来漳州上下全面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决胜决战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

“十三五”期间,漳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年均增长6.5%左右,连续突破三千亿元、四千亿元大关,提前四年完成比2010年翻一番的小康目标,提前一年完成赶超目标和“十三五”规划目标;2019年6月,漳州市提前一年半实现现行扶贫标准下6615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8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云霄、诏安、平和3个县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漳州全域脱贫。主要做法有五个方面:

一是走好“特色”路。漳州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到6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漳州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全力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培育壮大了平和蜜柚、云霄枇杷、诏安青梅以及一系列茶叶的品牌,这些品牌产品带动性强,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此外,对台农业也是漳州一大特色,漳台两地农业生态环境相似,作物生长节律基本相同,因此漳州加大台湾优良农业新品种引种、高新农业技术引进,积极消化吸收、创新推广,助推漳州农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漳州市对台农业合作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农业利用台资数量、规模均居全国设区市首位。

二是唱好“主体”戏。培育法人化主体,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是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漳州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和组织方式改革创新,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推动了传统经营主体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同时,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农民带资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切实把农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中,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动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三是练好“品牌”功。漳州优质特色农产品丰富,但知名品牌不够多,不同程度存在“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的窘境。近年来,漳州注重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紧盯市场需求变化,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加强品牌宣传推介,精心打造漳州水仙花、平和蜜柚、长泰芦柑、东山水产品、还有漳州的茶叶系列,白芽奇兰、八仙茶等等已经成为全国的知名产品、知名品牌,这些知名产品、知名品牌带动了区域特色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品牌溢价效应逐步显现。目前,漳州拥有涉农中国驰名商标25件、省名牌农产品142件、“三品一标”农产品有效数580个,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效提升。

四是谱好“融合”曲。漳州始终注重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漳州适应城乡居民需求新变化,以延伸产业链、服务社会化、拓展多功能为重点,加快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让农民进入全产业链收益分配的“利益圈”“价值圈”,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特别是大力发展融资供应、技术推广、保险金融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人生的生活性服务业,形成了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支持发展多种经济业态,尤其是探索“互联网+”模式,主动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把特色农产品接入网络市场,真正让好产品赢得好市场、卖出好价钱。漳州市电商助力扶贫案例、云霄县打造电商助力精准扶贫生态圈入选《中国样本——全国电商精准扶贫(案例与点评)》,平和、诏安获评国家级农村电商示范县。

五是举好“党建”旗。漳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特色现代农业为纽带,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党员和致富能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党员+农户+产业”等措施有机联合在一起,探索多元化发展,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把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在一起。比如,诏安县创新“党建引领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等形式,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

邵玉龙表示,下阶段,漳州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突出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产业特色化、主体法人化、营销品牌化、发展绿色化、服务社会化,不断推动漳州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努力让建设富美新漳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当好新时代新福建建设先锋、新增长极和重要引擎的步子更稳、质量更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做出漳州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