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美丽莆田 > 正文

千年古堰 文脉传承——探访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

2014-10-22 10:4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香山宫里供奉了莆田历史上24位治水功臣。

记者了解到,为了成功“申遗”,我市从今年5月份开始申报筹备。为了真实重现历史人物,拍摄场景中邀请了专业演员、租用服装进行演绎,聘请了精干的专业技术团队参与拍摄、配音,还采用了航拍方式拍录木兰陂主体,深入木兰陂源头、香山宫、入海口、以及相关农田、闸、渠等踩点拍摄。

“木兰陂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后,将极大地推动木兰陂的建设管理。”吴俊伟说,“申遗”成功,将促进木兰陂的保护规划、文化内涵挖掘,对进一步提升木兰陂保护性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内涵保护传承

10月18日,阳光照射中的木兰陂生态主题公园,北岸园区三个大红的门形建筑在一片绿海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旁,一片片绿化林错落有致,有香樟、罗汉松、桂花、垂柳、紫薇等,各种花花草草点缀其中,妖娆缤纷。在位于南岸的“木兰陂纪念馆”和钱妃庙,几位来自福州长乐的游客正在参观。木兰陂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后,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瞻仰。

千年水利设施,带来了古老神韵。从建成起,木兰陂经明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维修,其历史文化内涵才得以传承至今。

1955年为了扩大排洪能力,把部分陂门石板闸拆去改为木闸板;1958年冬拆除全部石板闸改为木闸控制,同时将南北渠进水口桥梁改为水闸,增加闸槽1道,以利于调节进水流量;同年,在陂附近兴建架空倒虹吸管工程,引东圳水库之水到沿海地区,使木兰陂大大提高灌溉、排洪能力,灌溉面积从原来的15万亩,增加到25万亩;几次修整后,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木兰陂及周边环境按水利风景区的标准进行保护性建设。总投资约2000万元的木兰陂生态公园于2010年9月动工建设,2011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就地抬升平移重建“木兰陂纪念馆”、钱四娘庙和冯智日纪念堂等,同时新建了连接木兰陂纪念馆和钱四娘庙的碑廊。

“官方与民间共同管理的模式是木兰陂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吴俊伟说,政府主要负责工程建设与维修,宋代设有专官负责工程岁修经费、劳役筹措与施工监督等。16世纪在经常发生用水纠纷的分水陡门设“水则关”,有政府委派的专人负责闸门开启。灌渠的用水分配则由受益用水户自行组织管理。作为公共工程,木兰陂这种传统而有效的模式,保障了工程的延续和用水秩序。

今后,我市将以“水利风景区”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建设作为重要传承载体,严格保护水利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天然的和已有的水利风景资源,高起点规划,创新“一心一廊四区”,即木兰陂历史文化中心、木兰溪生态文化绿廊以及历史文物保护区、水利文化展示区、湿地民俗体验区、城市休闲活动区,打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中国古代水利名胜区、中国生态水利示范点、世界文化遗产区,创建“联合国人居奖”。

“未来,我们将对木兰陂进行保护性开发,让更多的人了解木兰陂的厚重历史和人文积淀。”吴俊伟说,此外,将定期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民俗活动,让游客了解水利的历史,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使木兰陂所富含的文化内涵得到良好的保护、传承。木兰陂需要保护性开发

木兰陂在我国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市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对其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评选之后,世界遗产无疑是一块人们趋之若鹜的香饽饽,木兰陂可谓点石成金,有效的开发将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一个水利工程,跨越了千年,它本身自然就成了文物,成为那个时代生产、生活的最生动、最真实记忆。木兰陂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千百年来南北洋的开发史,展示了莆田近千年来的足迹与辉煌。木兰陂承载着不但是历史,更是一代代莆田人民的记忆和文化传承,其更需要的是保护性的开发。

面对珍贵的水利遗产,常常面临着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我们首先要树立的就是保护意识。当然,保护世界遗产并不意味着就排斥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作为拥有千年历史当下仍然发挥作用的水利遗产,不能因为需要保护而放弃对它的开发利用,但一切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把遗产的保护和保存放在第一位,都应以遗产的保护和保存为前提,都要以有利于遗产的保护和保存为根本。

世界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对木兰陂水利工程,我们应当进行的是保护性开发,要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结合起来。

近些年来,我市对木兰陂进行了一些改造。在这里建成以生态为主题的木兰陂公园,结合木兰溪下游防洪二期霞林段工程建设保护加固木兰陂、就地抬升木兰陂纪念馆等文物,为我市南大门建起了一道风景线。

将来,希望木兰陂的开发能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和“世遗”的角度,尽可能保留它的原貌,让千年古堰永远静静守护在木兰溪上,让更多的人了解莆田悠久的水利工程文化。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