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正文 |
维护、修缮古厝 村民自发筹资出力 村民刘鸿琼说,20多年前,叔公从马来西亚回乡,将自家“五间厢”两侧的护厝重新改建,但建新房时,尽量仿照老厝的样式。去年,全家人筹资约10万元,对老厝进行翻修,也坚持“修旧如旧”,重筑了燕尾脊,木雕、石雕彩绘也按原貌修葺。“不能随便找个工匠修补,幸好,父亲认识一些老工匠。” 去年,武状元厝的刘家人,也对古厝进行了第二次大修。“老祖宗留下的都是宝,我们理所应当要爱护。”状元厝的后人刘勇育说,20年来,老宅大修过两次。16年前,古厝的主梁被白蚁啃噬,他们找传统工匠更换了木结构梁架。去年元月,老宅内的三户人家拿出8万多元,对古厝内的排水系统、破损的红地砖进行改造。 刘勇育说,新的排水系统解决了大问题,每次下雨,水不会积在厝内,延长了木柱的使用年限。倒塌的厢房,也在修缮中尽量保留旧貌。只可惜,墙内的竹编框架无法复原了。 “常有画家到村里采风,都对一座座老宅赞不绝口。”西刘村村支书刘清辉说,村里成片保留老厝,如果稍加装饰,兴许也可以开发旅游。 学者观点 村民自发性保护 助传统文化延续 “几乎所有新建筑,都贴上瓷砖,玻璃幕墙也从城市走到乡村……”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美国著名建筑师本杰明·伍德谈到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民居,深感惋惜。他认为,中国传统民居体现着古人追求的“道法自然”。 本杰明·伍德在上海的工作室内,一面墙上就挂着平潭石厝的巨幅照片。他说,自己非常喜欢这张照片,福建沿海的石头厝,建造材料也是从大自然中取得,融合了人与自然的“大美”。 省文物保护中心林峰主任说,传统民居一直是建筑学中研究的重点,在这些民居中,只有小部分成为文保单位。但非文物的特色民居,也是当地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具备保护价值。这几年,全省启动了传统村落的申报保护工作,就是希望在这一方面进行补充。 “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修缮老宅,热情高,行动迅速,他们已经成为近年民间保护古村落的重要力量。”我省著名建筑专家黄汉民教授说,莆田红砖、石厝以及土楼、土堡等民居,都是福建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态度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对做好民居的保护、发展和开发工作,对于弘扬传统历史文化、丰富我省乃至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