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日报看莆田 > 正文 |
夏令营里的体育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热情参与。 东南网8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林剑冰 文/图)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是著名侨乡,不仅过去华侨数量众多,如今也有大批年轻人在海外务工、经商,成为新华侨,而他们的子女则留在家中,被称为“国际留守儿童”。为了照顾这些孩子的暑期生活,从2012年开始,江口镇新墩村历史悠久的宫庙福惠堂办起了留守儿童夏令营。除了宫庙的坚持,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充分帮助。宫庙里的夏令营,凝聚了越来越多的爱心。 一位热心老人和重视教育的宫庙 69岁的新墩村村民李金灿接听电话时声音洪亮,走起路来风风火火。作为福惠堂的负责人,新墩村留守儿童夏令营就是他一手张罗起来的。 “我们福惠堂历来都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年年向高考、中考的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向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每年教育投入有2万多元。”李金灿介绍说,近几年,随着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上升,如何关爱村里的100多名“洋留守娃”,成为福惠堂的重点思考方向,“这些孩子的父母远在阿根廷、西班牙等国家,几年才能见到一次,平时全靠爷爷奶奶照顾,因为隔代抚养交流少,每逢暑假,孩子们基本都靠看电视、玩电脑打发时间,对成长很不利”。 为了减轻爷爷奶奶的看护压力,更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快乐充实的假期,2012年暑假,新墩村留守儿童夏令营在福惠堂内第一次开班了。平时静谧空旷的宫庙里,坐进了46个活泼的孩子,既有聘请的老师上音乐、美术课,也有大榕树下的拔河、丢手绢等趣味活动,时间整整持续了40天。“夏令营得到了爷爷奶奶、父母和孩子们的一致欢迎,所以连续办了五年。” 记者日前在福惠堂看到,今年的夏令营吸引了110位留守儿童参加,分成了四个班级,分别上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由于大厅里坐不下,高年级的英语课干脆搬到了宽敞的戏台上。69岁的村民李文凤,儿子、女儿都在意大利务工,他和老伴带着3个孩子。这几年,每逢暑假,他都把孩子们送进夏令营里来。“宫庙做这件善事,比请剧团唱戏还要好!”李文凤说。 支教大学生:最受欢迎的一群人 记者在留守儿童夏令营的四个课堂里看到,声情并茂讲课的都是年轻人——他们是仰恩大学管理学院的大一学生。今年暑假前,4名男生和11位女生组成了暑期社会实践队,假期刚开始就来到了这里。实践队队长王文龙介绍说,原以为只有30多位小朋友,没想到最后报名人数达到110人,所以大家把支教计划重新丰富、推敲了好几遍,开设了手工、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武术等课程,还专门邀请了一位通过四级考试的同学来参加。 “他们能来支教,我实在太高兴了!”李金灿兴奋地说,自从夏令营创办后,福惠堂先后投入资金购买了空调、课桌椅等硬件设施,让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但由于乡村偏远,教学只能依靠几位兼职的小学老师,人数少、年龄大、观念不够新,一直无法让“软件”升级。直到去年,这一情况终于有了改观:仰恩大学会计学院的十几位同学主动联系前来支教,在宫庙里吃、住、教学整整两周,“一下子解了燃眉之急”。李金灿说,去年大学生们临走时,他一再恳请帮忙推荐今年的支教队伍,结果准时来了,“爷爷奶奶和孩子们也都很激动”。 课堂上,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望着年轻的老师,沉浸在各种知识的趣味海洋里;课堂之外,爷爷奶奶们也纷纷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支教大学生的欢迎:早晨帮忙买来一整天的菜,晚上敞开大门等着他们分组来洗澡,提前为支教宿舍装好空调,居住在福惠堂附近的村民,还时常过来帮忙洗碗、打扫卫生……“要我们出钱给他们一些补贴都愿意!”71岁的李珠妹说,这些大学生上课特别用心,“外面花钱的辅导班都没有这么认真,我家里孙子、外孙女三个都送到这里,过去暑假要到镇里去补课,现在家门口就有老师,特别放心”! 这份信任,让大学生们有了更大的动力。队员李晓燕从小学习美术,绘画是她的特长,每次上课前,她都做了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都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孩子们高兴,我也特别开心!”李晓燕说。 像磁铁一样,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爱心 在福惠堂周围,和支教大学生一起关爱侨乡留守儿童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多。7月25日上午,江口边防派出所两位民警专程来为孩子们开了一堂《学会保护成长中的每一天》专题讲座,引导孩子和爷爷奶奶们共同提高安全认知和自我保护能力。“我们每年暑假都要来讲几次课,防溺水、防走失、防拐骗等各种安全知识都有。”民警颜杰说。 与此同时,涵江区人民法院的法官们也在给夏令营精心准备着“精神食粮”。该院法官姚丹介绍说,目前法院正在联合区侨联、区民政局等部门,为侨乡留守儿童和父母收集其海外所在地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然后翻译成中文,普及给这些孩子和家长,维护他们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还有团委、妇联、计生协会等单位,都向留守儿童伸出了帮助之手,远在印尼的兴安会馆还专门捐建了图书室。依托福惠堂,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对侨乡留守儿童的共同帮扶机制。”江口镇侨联主席卢国珍说,有了社会各界的努力,不仅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充实的假期,也减轻了爷爷奶奶的负担,远在海外的家长们也能安心在外闯荡事业了。 夏令营里,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11岁的李宇超,在西班牙出生后,送回老家长大,“我是第二年参加夏令营了,有十几个好朋友都在这里”。8岁的李铭宇,每天跟着哥哥李锦龙一起来参加夏令营,“这里很有趣,我最喜欢折纸课”。几天下来,李铭宇已经完成了好几件折纸作品,当他拿着作品在视频中给远在意大利的父母看时,两年未见的父母高兴得一直掉眼泪…… 记者手记>>> 期待更多的爱心“磁铁” 每逢暑期,关爱留守儿童就成为热门话题。怎样把关爱送到孩子们心里?福惠堂五年坚持办夏令营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通过出钱、出人、出场地,福惠堂把留守儿童夏令营办得有声有色,更为重要的,是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爱心和帮助,在爱心力量和留守儿童之间搭起了对接的桥梁,所以,夏令营才能越办越好。宫庙,在我省各地都普遍存在,每个宫庙都学习和借鉴这一模式,就能为留守儿童带来爱心的海洋。 能成为爱心“磁铁”的,并不只是宫庙。莆田市荔城区“福建妈妈”黄淑贞的爱心夏令营连续办了20多年,传承到第三代;城厢区华亭镇台胞林念生每年暑期在自己家中为留守儿童举办的“俞林学苑”,也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这说明,只要有爱心、有热情、有条件、能坚持,就能成为一块向社会发光发热的爱心“磁铁”,就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愉快而充实的假期。暑期关爱留守儿童,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爱心“磁铁”出现。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