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部门动态> 莆田扶贫网> 最新新闻 > 正文 |
“我们村的太阳能发电已并网销售2个月了,不但每年可以增加3万多元村财收入,更改变了单纯依靠种植茶叶一条腿走路的状况,成功开拓了再生清洁能源产业。”在龙华镇金溪村太阳能光伏发电现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许益斌骄傲地对记者介绍。 市领导挂钩帮扶的重点贫困村龙华镇金溪村,虽是茶叶种植专业村,但由于多年来,种植品种较差,做不出好茶,加之劳动力成本连年上升、流动性大,种茶收益大不如前。去年以来,在外乡亲黄多福创办的河南闽兴建设责任有限公司挂钩帮扶该村,出资70万元,整合改造有机茶园,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实施贫困户就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已初见成效。而这只是我市多措并举,推进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生态保护、社会保障、“三农”工作等协同推进、共同发展。尤其是近年各级深化精准扶贫工作,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发力,吹响精准扶贫攻坚号角。 ■政府社会合力 信贷助力脱贫 市委农办副主任、市农业局副局长黄金辉介绍说,我市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是全市现行国定、省定扶贫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安全、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有保障;88个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所在县(区)平均水平80%以上,村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所在县(区)平均水平。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我市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定期全面核查,建立精准扶贫台账,每年对贫困人口和脱贫人口进行全面复核,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 目前,我市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9800多户、3万余人,其中因病致贫率51%、因残致贫率30%,这是我市贫困家庭致贫的主要原因。摸清致贫原因后,全市上下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造血”,让更多贫困群众真正在精准扶贫中得到实惠。 扶贫脱贫,钱从何而来?“十二五”期间,全市“造福工程”通过政府补助、金融放贷、群众自筹、社会帮扶等渠道共投入建设资金13.5多亿元。2016-2020年,我市每年将统筹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时,加大社会扶贫资金投入。发挥莆商资本雄厚、热心公益的优势,组织全市93家民营企业与88个贫困村结对帮扶,通过产业扶贫、商贸扶贫、就业扶贫、捐赠扶贫等方式,推动民营企业在资本、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贫困村生态、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有机结合,已议定帮扶项目100多个,议定帮扶资金2700多万元,村均30万元以上。 近日,记者在城厢区华亭镇五云村采访时看到,莆田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为村里免费提供3幢安置房外墙油漆1万平方米、房顶防水漆3000平方米;对村内10户贫困户每年捐助1000元,并对其中一患大病贫困户救助10万元。 我市还坚持“政府出政策、政策换资金、资金生利润”的原则,推动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由市政府统筹四个区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贫困对象根据实际需要,向所在村提出申请,经村审查、乡镇核实后,由乡镇汇总向所在区农业部门提出信贷需求,区农业部门审核后出具《莆田市扶贫小额贷款推荐担保函》,金融机构“见函即贷”。目前,金融机构已授信4亿元。 此外,全市各县区、管委会已全面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方式,确保每个贫困户都至少有一个党员、干部或爱心人士结对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增强就业技能 提供工作岗位 20岁的郑晓聪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就开始四处打工养家,但由于没有手艺,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今年3月,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出台帮扶贫困对象培训就业工作方案,郑晓聪和其他62位贫困青年成了涵江区大地驾校招收的一批特殊学员。经培训合格、考核过关后,他们将成为市公交集团聘用的驾驶员,每月收入超过6000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市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纳入“就业创业证”登记范围,提供“一户一培训、一户一就业”等优惠政策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增强就业技能,增加务工收入。 我市在市技工学校、市理工学校等职校开设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烹饪、电子商务等就业技能培训班,免费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通过更多的政府岗位、企业岗位、公益岗位等,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想就业能就业、就好业,实现户户就业有保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市公交集团积极扶持青壮年贫困对象参加公交驾驶培训和就业。对参训对象,给予每人8000元的培训费用补助,不足部分由集团垫付。 针对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我市拿出100个国有企事业职位和“三支一扶”岗位,开展定向招聘;对中老年及丧失部分劳动力的贫困对象,全市增设1000个公益性岗位。如“保安门卫”“卫生保洁”“环境绿化”“物业管理”等,就地安置这部分贫困家庭人员,帮助他们既有工资性收入又能照顾家庭。部分镇、村还将农村“六大员”“护林员”等岗位优先安排或调整给贫困对象。 ■开通绿色通道 致力危房改造 城厢区华亭镇隆兴村,黄某一家4口因病因残致贫,今年87岁的黄老汉常年患病卧床,儿子、儿媳精神残疾,村里为其在新建区免费安置1套面积80多平方米的套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这是广大农民的愿望。扶贫危房改造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而且让贫困户生活得更有希望。 我市加强贫困户建房用地、资金保障。用地问题,对集中安置规模达20户以上的由县区政府统筹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涉及到集体土地的无条件予以调整安排;贫困家庭自己有地,但是属于规划区内或耕保地的,由镇、村负责统筹调整调剂,调整不力的督查问责;动员左邻右舍、邻里乡亲,发扬同舟共济精神,让出自家宅基地或与贫困家庭宅基地进行置换,让贫困家庭建房有地、选址更科学;对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村庄,预留部分房源统筹用于安置无地无资金的贫困家庭。仙游县园庄镇高峰村利用村集体林地,为贫困户解决建房用地问题。 针对造福工程搬迁对象的资金问题,除了给予省里补助外,市里还按一定的比例给予补助,扶贫搬迁建房审批开通绿色通道,优先予以办理,并对规费予以减免。将保障贫困家庭住房安全列为村企结对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重要内容,帮助贫困家庭筹集建房资金,广泛发动同村乡亲无偿投工投劳,帮助贫困家庭盖新房。 ■完善社会保障 就医上学无忧 年逾六旬的新度镇桂林村贫困户陈某,今年得了一场大病,康复出院后,1万多元医疗费几乎全额报销。 今年6月1日起,我市出台新的城乡医疗救助暂行规定,进一步提高救助补偿比例和保障水平,10万多的城乡困难群众将从中受益。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医疗费用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剩余可报销医疗费用:600元以内的,给予全额救助;超过600元的,超过部分再按70%救助。 没钱看病、子女没钱上学,是困扰大多数贫困户的难题。我市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助力作用,提高医疗救助补偿标准。针对因病因残致贫率高的现象,我市实施健康精准扶贫,不断提高医疗救助补助标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除纳入医疗救助对象外,还可享受重特大疾病优惠补偿,当年度发生的住院合规医疗费用,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偿后,剩余自付部分超过2万元的合规医疗费用按照100%给予补偿,封顶20万元,当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住院合并封顶65万元。 同时,拓展义务教育范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学生,教育服务向两头延伸、全程保障,除义务教育外,学前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也全部免除学杂费,高校毕业提供就业保障,坚决不让贫困户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切实阻断贫困代际遗传。同时,对考上高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的就学补助,并优先列入高校贫困生助学金资助范畴。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全市上下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以更强的力度、更硬的措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带领全市贫困人口以更快的步伐脱贫致富奔小康。(刘永福)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