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水浒传》成书于明初考——基于袍服颜色的考查

2018-01-03 16:23   来源:大众网  责任编辑:莆田站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袍服描写符合明初以前的习俗

绿袍作为公服具有很长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其代表的品级、隐含的意义也有所差异。明初以前,绿袍所显示的地位和品级较高,明代中后期则明显降低。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曾颁布律令,对公服的式样、颜色作出新的规定。由律令内容可知,身着绿袍着的地位大为降低,明代林尧俞等纂修的《礼部志稿》卷十八记载:

洪武二十六年,定文武官公服。用盘领,右袵。袍或纻丝、纱、罗、绢,从宜制造。袖宽三尺。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公服见诸司职掌。[林尧俞等,《礼部志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7册第323页。]

徐溥等人编辑的《明会典》卷五十八也说:

文武官公服用盘领,右袵,袍或纻丝、纱、罗、绢,从宜制造,袖宽三尺。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徐溥等,《明会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17册第612页。]

由此可知,明代洪武二十六年之后,穿绿袍者于官职中为最末等级,已经等同于没有品级的杂职。沈从文先生在《中国服饰史》中研究指出:

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至明代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黄、紫之外,玄色也在禁例。[沈从文,《中国服饰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8-130页。]

《水浒传》中不止一次出现紫袍,一直没有出现青袍,这与洪武二十六年以前有情况比较符合。另外,尽管小说中许多人物的品级比较模糊,但却写到了寿张县令,绿袍正是县令的公服。李逵陪同燕青于泰山智扑“擎天柱”任原后,一个人来到寿张县衙,吓跑了县令,然后自己来到县令的后衙,“把绿袍公服穿上”,[施耐庵、罗贯中著,凌赓等校点《水浒传》(容与堂本),第1094页。]在寿张县乔坐衙。他戏耍衙吏,胡乱判案后,“把绿袍抓扎起,槐简揣在腰里”,[施耐庵、罗贯中著,凌赓等校点《水浒传》(容与堂本),第1094页。][8]1094回到了梁山,来到忠义堂拜见宋江,这时他仍然穿着县令的绿袍:

只见李逵放下绿袍,去了双斧,摇摇摆摆,直至堂前,执著槐简,来拜宋江。拜不得两拜,把这绿袍踏裂,绊倒在地,众人都笑。[施耐庵、罗贯中著,凌赓等校点《水浒传》(容与堂本),第1095页。][8]1095

寿张县令听闻李逵到来之后的慌张而逃,李逵则穿上绿袍,摇摇摆摆,假做斯文,并且将绿袍穿回,到梁山上参拜宋江,最后竟被踏残裂的绿袍绊倒,此段描绘庄重文雅与草率鲁莽之间形成强烈对比,颇为诙谐滑稽。明朝县令为正七品,小说如果成书于明代中期以后,则寿张县令的公服应该为青袍,但小说中却描写为绿袍,这显然与明代中后期的生活实际不相符合。

洪武二十六年的律令也明显反映在明代中后期的文献资料里,《金瓶梅词话》对此也有相关的描写。《词话》第四十六句叙述吴月娘、李瓶儿等人卜卦,其占卜结果也反映出明代官员的公服变化情况。

月娘道:“你卜上这位奶奶。李大姐,你与他八字儿。”李瓶儿笑道:“我是属羊的。”婆子道:“若属小羊的,今年廿七岁,辛未年生的;生几月?”李瓶儿道:“正月十五日午时。”那婆子卜转龟儿,到命宫上矻磴住了。揭起卦帖来,上面画着两个娘子,三个官人。头个官人穿红,第二个官人穿绿,第三个穿青。怀着个孩儿,守着一库金银财宝,傍边立着个青脸撩牙红发的鬼。[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香港:香港太平书局,1982年,第1219页。]

此段暗示了李瓶儿一生中的三个男人:花太监、花子虚及西门庆。由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装束可知,穿红者应是指花太监。西门庆受蔡京抬举提携,“居五品太夫之职”。[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789页。] 就官服来看,“西门庆穿着青绒狮子补子,坐马白绫襖子”,[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1007页。]他的同僚夏提刑则“穿着黑青水纬罗五彩洒线猱头金狮补子圆领……”。[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915页。]综合《词话》中所写,可知吴月娘等人卜卦时“卦帖”中出现的“穿青”者当是西门庆,穿绿者则是花子虚。花子虚除了继承花太监的大量财产外,不过是个才智平平的酒色之徒,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身着绿袍的身份地位确实已比较普通。同时,西门庆职居五品,所穿是青袍,其袍色与《礼部志稿》《明会典》中所记制度要求相合。

隋唐以后至宋元之间,朝廷在新科进士释褐时往往赐以绿袍,从社会心理来看,世人也多以身着绿袍为荣,题名为曾巩所撰的《隆平集》卷三有记载说:

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每岁不过三十人,咸亨上元中増至八十人,既而复故。开成间连岁放四十人,俄仍旧制。太宗即位,旬日之间放进士三十三人,经科百九十六人,并赐绿袍木简,未命官而释褐新制也。[曾巩《隆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71册,第25页。]

南北宋之际的王栐在《燕翼诒谋录》中也说:

国初,进士尚仍唐旧制,每岁多不过二三十人。太平兴国二年,太宗皇帝以郡县阙官颇多,放进士几五百人,比旧二十倍。正月己巳,宴新进士吕蒙正等于开宝寺,赐御制诗二首。故事,唱第之后,醵钱于曲江,为闻喜之饮,近代于名园佛庙,至是官为供帐,岁以为常。先是进士参选方解褐衣绿,是岁锡宴后五日癸酉,诏赐新进士并诸科人绿袍、靴、笏。自后以唱第日赐之,惟赐袍、笏,不复赐靴。[王栐著、诚刚点校,《燕翼诒谋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页。]

至南宋末年,新科进士释褐后仍以绿袍为服,元代刘一清《钱塘遗事》卷十有《赴省登科五荣须知》也有记载:

两觐天颜,一荣也。胪传天陛,二荣也。御宴赐花,都人叹美,三荣也。布衣而入,绿袍而出,四荣也。亲老有喜,足慰倚门之望,五荣也。[刘一清《钱塘遗事》,丁丙等辑《武林掌故丛编》影印本第6册第3451页,广陵书社,2008年。]

此外,《武林旧事》卷二《唱名》一条所记更为详尽:

第一名承事郎,第二名、第三名并文林郎。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同进士及第,第三甲、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上御集英殿,拆号唱进士名,各赐绿襴袍、白简、黄衬衫,武举人赐紫罗袍、镀金带、牙笏,赐状元等三人酒食五盏,余人各赐泡饭。前三名各进谢恩诗一首,皆重戴绿袍,丝鞭骏马快行。各持黄敕于前,黄旗杂遝,多至数十。[周密著,李小龙、赵锐评注《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3-44页。]

以着绿袍为荣的现象还可见于宋元时的诗文作品中,北宋状元郑獬为人志墓,撰有《慎夫人墓志铭》一文,文中正叙述了“绿袍荣誉相先后”的景像,文中说:

关彦长丧其妇,安陆郑某往吊之。彦长泣曰:“哀乎!吾妇之亡也。生无以与荣,今其死,奈何!幸子之来,其丐我十百字,以铭其墟而塞吾之悲也。”某诺之。明日,彦长走仆持札来曰……遇关试年,昆季皆登科,绿袍荣耀相先后,独吾为布衣,吾妇未常以此自愧……[郑獬 ,《郧溪集》,《宋集珍本丛刊》第15册影印本,第206页,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18]206

科举使一些士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身着绿袍便是改换身份的重要象征,其荣耀自是非同寻常。至国家危亡之际,绿袍则成为检验和衡量人物是否具有忠义爱国之心的重要标志。《宋史》卷四五二《吴楚材传》所记此事恰可作为注脚

德祐元年,建昌降。明年春,楚材还其乡领村,纠集民兵。……楚材既失利,且乏援,大元兵诱降,其众多解去。楚材走光泽,为人所执。……郡遣录事娄南良讯之曰:“汝何为错举?”楚材抗声曰:“不错,不错。如府录所为,乃大错尔。府录受宋官爵,今乃为敌用事,还思身上绿袍自何而得?吾一鄙儒,特为忠义所激,为国出力,事虽不成,正不错也。”南良愧而语塞。[脱脱等,《宋史》,第10340页。]

由传文可知,吴楚材组织乡兵抗元,后兵败被擒,不屈就义。他所说的“府录”娄南良为南宋进士,后投降元朝。娄南良曾为宋代官员,后背宋投元。吴楚材“以身上绿袍自何而得”相责,使他“愧而语塞”,可见绿袍已是是否忠贞的体现。

然而,以绿袍为荣的社会心理在明代中后期比较少见。在明代中期的史料中,几乎没有朝廷赏赐绿袍的记载。文人也极少再以身着绿袍为荣,在明代中后期的一些小说作品中,身穿绿袍者已甚不足道。《喻世明言》第三十二卷《游酆都胡毋迪吟诗》中“绿袍皂履”者是冥王麾下的“绿衣吏”。《警世通言》中第三十九卷《?福禄寿三星度世》中被刘本道一杆打落水中的“绿袍的人”竟是一只绿毛乌龟。身穿绿袍者降低为“绿衣吏”、绿毛乌龟,这可能反映了世人对吏治腐败的痛恨,但小说把他们描绘为地位不高的“吏”、为普通的人,确实也能体现出穿绿袍者已降落到了比较低的社会地位。

《水浒传》人物故事虽以北宋末年为背景,但却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作者的生活场景,衣服的颜色样式自然会进入作者笔端,从而成为今天考查小说成书时间的重要参照。小说曾写到宋江、柴进扮作闲凉官至东京看灯,章培恒、骆玉明二位先生研究指出:明初曾为闲凉官制定特殊服色,并进而认为“《水浒传》的写定则当为洪武或永乐时期”。[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60页]张同胜先生近来注意到:此书中颇多关于“红头子”“红巾”“红衣”的描述,这与元末的红巾军起义有着内在地关联。[张同胜,《水浒传的宗教记忆:白莲教的叙述与想象》,《兰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第43-54页。]洪武二十六年是袍服颜色的意义发生改变的重要时间节点,小说的描绘遵从了此前的制度习俗,则此书的成书时间应如同章、骆二先生所说。如果说它成书于明代中后期,小说还让鲁智深、林冲、张清等人绿袍加身,这与小说实际表现出的对好汉们的赞誉实有所不称。(原稿见2016年第6期《文史哲》)

    本文刊登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若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