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态文明·聚焦】从这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8-07-09 15:35   来源:多彩贵州网  责任编辑:莆田站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从这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写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之际

本网记者 赵曌

贵州黔东南。

生活在月亮山麓深处、林木茂密之地的岜沙苗族,一生崇拜树木。这种情感,浸润在他们的生死爱恋、衣装发型、习俗观念里,世代相传。

当地的苗语里,“岜沙”意为“草木茂盛繁多”。

在岜沙,每出生一个孩子,父母会为其种上一棵“生命树”,精心呵护其长高长大。孩子生长的过程中,如遇不顺或突遭变故,父母会带着孩子到先祖墓穴的大树下祭拜,祈求祖先庇护消灾解难。直到这个人死后,子孙会砍下这棵伴其一生的“生命树”做成棺木,而后在墓穴上再种一棵树,祈祷逝者永生……

生活在贵州大山深处的岜沙苗族,一生崇拜树木,世代相传。

岁月流转不滞。没有清明节、不会刻意祭拜祖先的岜沙人,“认得出哪棵树是自己的祖先”。

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

这,是人与自然原始、朴素的相处。

基于这样的“相处”,中国人民在漫长悠久的农耕实践中开创了稻鱼共生、桑基鱼塘、坎儿井等等一系列蕴含着自然法则与生态智慧的经验做法,自古便形成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优良传统。

从东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自然资源循环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基本观点,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磨合着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如今,贵州在“美丽中国”建设的版图中,正和世界一道,探讨、探寻着一个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如今的海雀村,青山环抱,一片绿意盎然。(本网记者 赵曌/摄)

法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上世纪80年代,贵州西北角的毕节海雀,漫天黄沙、苦甲天下。说“苦”,是因为当地村民“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水土流失导致的自然生态恶化,让作物失去生长的土壤。一年到头,海雀村民的饭碗里,只有苞谷饭。

1988年,海雀村人均年收入33元。换算下来,每天9分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认定,这里不适宜人类居住。

已故老支书文朝荣当年的心愿,是让海雀人永远吃上饱饭。他想到了种树,“只要山上有树,就可以把风沙挡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朴素的话语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1987年到1989年,文朝荣在山上过了3个春节。连续3个冬天,全村30多个山坡,11600亩荒山全部种上了漆树松,村民的房前屋后种下1万多株树苗。

1995年,海雀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2018年,海雀村人均年收入将突破万元。如今,大家用“林茂粮丰”、“绿水青山”形容海雀。

曾经的海雀村,生态环境恶化,群众生活极端困苦。(资料图)

从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开始,海雀村终于掐断了“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恶性循环。

海雀,成了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贫困程度极深、生态环境极差的毕节地区试验,要探出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30年来,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毕节试验区的改革试验不断验证着一条根本经验:经济发展尤其要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增长等相协调,在人、社会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山水林田湖和人,休戚与共。

老支书文朝荣生前,带领村民植树造林,把“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变成了“全国绿化千佳村”。(资料图 李学友/摄)

2014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

因“三线”而兴的六盘水,曾是一座“因煤而立”的工业城市。作为六盘水市重要的传统能源支柱产业,煤炭曾支撑着全市工业经济的“大半壁江山”。但由于对煤炭资源的无序开采,六盘水一度成为生态的重灾区,森林覆盖率降至7.55%,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荒漠化、石漠化让人触目惊心。

近年来,六盘水奋力摆脱“路径依赖”,走出“资源陷阱”,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打好“凉都”生态牌,实现“黑”资源变“绿”资源的转身。生态旅游、绿色产业,成为新名片。

不少“煤老板”种起了刺梨、猕猴桃,开起了农家乐、景区民宿……他们意识到,只有“转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才是发展的王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道理正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

多年不懈的持续治理,草海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这里,也成为人鸟和谐共生的家园。(本网记者 赵曌/摄)

路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草海,贵州最大的天然高原淡水湖泊。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典型性及物种多样性,造就了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曾经,生态专家实地调研后认为,草海面临极为严峻的生态问题,亟待实施抢救性保护,“如果不及时治理,不出30年,草海将完全退化为沼泽,许多珍稀鸟类和鱼类将面临灭绝”。

2014年,草海保护与治理上升到国家层面。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批复《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

两年多的努力,草海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得到遏制,保护区鸟类由228种增加至246种,越冬期黑颈鹤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5%左右,鸟类总数达10万只以上……

赤水河,连着川、滇、黔三省,也连着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历史、国酒茅台的醇香。曾经,赤水河面临严重污染威胁,贵州在2009年出台《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强调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赤水河,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谁破坏了谁就是千古罪人”。

作为立法机构的贵州省人大,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牵头开展赤水河流域环保行,监督检查条例执行情况。

2015年,端午节龙舟赛时隔19年后重现赤水河段。这是来自百姓对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好例证。

保护赤水河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贵州的“美酒河”、“英雄河”。

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的贵州,是“两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同样站义不容辞地站在了“上游”。草海和赤水河的生态治理,恰是生动缩影。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生态,是贵州须臾不能松劲的两件大事之一。

2018年2月23日,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2018年义务植树活动在省市县乡村同步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省政协主席刘晓凯来到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与干部群众一同义务植树。当天,全省共21.8万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共植树90.03万株,面积2.14万亩。

而这,已经是自2015年以来,贵州省市县乡村干部群众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开展义务植树的第4个年头。

从2017年开始,每年的6月18日,是贵州的“生态日”。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各级责任单位负责人、相关企业负责人、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志愿者和群众代表等开展“大巡河”等活动。

这一年,贵州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实现河道、湖泊、水库等各类水域河长制全覆盖。省委书记、省长除了担任省级总河长外,还同时兼任贵州最大河流乌江干流及其流域内6座大型水库的省级河长。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一河之长,责无旁贷。

“建设绿色家园,创造美好生活”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正内化为每一个贵州人每一时、每一地的知与行。

连续多年,贵州围绕治水、治气、治土,实施“青山”工程、“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净土”工程。2017年的数据显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3%,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第二位。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贵州划定5万多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区,占全省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红线”范围内,严格限制城镇化和工业化活动,禁止一切破坏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工程项目。

2014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出台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水资源保护条例次第颁布实施,水污染防治条例等5部法规进入正式立法程序,标志着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的法规框架基本成型。

环境资源法庭、环境公益诉讼、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绿色绩效评价考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

贵州在不断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探索着“贵州智慧”。

2016年8月,贵州成为首批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次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基础上,提出大生态战略行动。

“绿色贵州”,正奋力擘画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画卷。

梦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两件事情,似乎有意在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的召开“预热”。

6月21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长Stan Finney教授签发全球寒武系第三统和第五阶共同底界的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批准书,享有世界地质学界“奥斯卡”之誉的“金钉子”,这一次钉在了中国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这是我国继2011年后获得的第11个“金钉子”,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金钉子”最多的国家。

7月2日,巴林首都麦纳麦。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是贵州继“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中国丹霞”赤水、“中国南方喀斯特”施秉之后的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同时也是贵州首个独立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

自然天赋异禀的贵州,越发令人向往。

省会贵阳,还有一个沁人心脾的名字,叫“林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坐飞机俯瞰贵阳,会发现整座城被一圈绿色所环绕,从黔灵山公园开始,鹿冲关、顺海林场到汤粑关、凤凰山林场、孟关林场至花溪公园、麦坪、石板的林带,连接着小车河、云贵大山,最后“回”到黔灵山公园。

城市化的进程,让贵阳在“长大”,上世纪末,贵阳市面积扩展了23倍,绿色随之不断“扩张”浸染。2001年,贵阳市提出打造“林城”,决定营造30万亩“第二环城林带”,北起息烽小寨坝、南抵花溪青岩新楼村、西接清镇市站街、东到乌当区下坝,长304公里,宽5到13公里。

三年之后,贵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五年之后,“二环林带”建成,耗资2亿元。前来考察的中国林科院七位首席专家表示,作为西部不发达地区,花费几亿元植树造林,“没想到,了不起!”

了不起的背后,是对“家园”的向往和追求。

2010年,遵义市也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到2020年,贵州还将建成7个国家森林城市、30个省级森林城市。

“花繁叶茂,安居乐业。”这是遵义市播州区枫乡镇花茂村名字的由来。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考察时,沿着土墙和木栏相伴的乡村小径,边走边询问当地脱贫致富情况。看到鲜花盛开,道路两旁的房子干净整洁,他有感而发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一句“乡愁”,满含对“家园”的畅想。

伴随美丽乡村建设,贵州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2016年以来,开展耕地休耕制度试点20万亩,实施新农村环境治理“百乡千村”建设项目100个,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点157个、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省级示范点192个。

村子干净了,环境整洁了,生活自然更“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建设绿色家园,这是人类最普适的梦想。而贵州,会越发努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办会以来的第10个年头。

2009年,贵州发起“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邀请政要、企业、专家学者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索和经验交流重要平台,成为跨领域、跨国界合作的重要桥梁以及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那一年的《贵阳共识》,极具积极意义地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是选择之一,而是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由此发端。

每年盛夏,全球精英汇聚贵阳,讨论生态文明、绿色增长等等崭新的发展理念,寻找破解人类与自然之间征服和报复循环的办法……

2013年1月,原“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内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定名“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亲致贺信,首次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积极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高度肯定“会议的成果必将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5年来,论坛主题不断深入,议题日益宽泛,形式越显丰富,合作更加广泛,成为反响强烈的非官方、非营利、专业性、战略性国际平台。

前国务委员、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国际咨询会主席戴秉国曾表示,在生态问题的议题上,中国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就是案例。

英国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肯定,中国现在所做的事情,正是朝着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起找到不同形式绿色增长模式的方向前进。

2018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迎来办会的第10个年头。(本网记者 杨昌鼎/摄)

连续10年出任论坛秘书长,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章新胜看来,“比十年前,最大的变化,是全球越来越关注生态和环境。”这其中,他始终坚信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一定会对全人类、全中国做出贡献”。

对贵州而言,论坛10年,更为深远的意义或许在于,“后发”的贵州,第一次如此明确地站在了世界生态文明的“前沿”。多年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持续发出倡导生态文明的“中国声音”,发出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声音”,发出务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

这些与世界对话、和全人类共同思考的“中国声音”,来自贵州!

贵州的实践也让中国和世界看到了绿色赶超、绿色引领、绿色红利的“贵州方案”、“贵州样板”和“贵州智慧”。

正像章新胜所说,论坛十年,立足贵州、服务全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十年“树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栽种”下一颗颗极富启迪意义的绿色“种子”;百年“树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根植的是一个有关于人类未来的共同愿景。

在尊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学习领会并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从这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