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
东南网7月24日讯(本网记者 冯旭)晋江法院开辟茶桌调解室,让久拖不决的民事纠纷在袅袅茶香中达成一致;仙游农民签下中国第一份林地承包合同……自“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案例征集”活动启动以来,全省各地踊跃参与,众多案例讲述了精彩纷呈的福建改革故事,展现了全省上下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所作的探索创新。 深入农村的宣讲 “快板一打响连天,十九大召开暖人间,十九大究竟说了啥,大伙儿认真听我讲……”台上是清脆的快板声、押韵的白话文,台下是围坐的乡亲、乐呵的神情。快板、评书、三句半、双簧等趣味盎然的节目一个接一个上演,村民们在笑声中知晓十九大精神。 这个来自柘荣县宣传部的案例讲述了当地“创新小载体宣传大道理”的故事。柘荣县针对山区实际,1990年初就从花钱少、简单易行的乡村小小黑板报办起,一年年脚踏实地,逐步逐项在各乡村大办农村宣传文化阵地。2002年起,他们运用漫画等形式,在农家院墙建起宣传文化墙。2013年初,乡村小板凳宣讲队在当地诞生,运用小载体宣讲大道理,传递正能量,让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基层。 改革开放40年,福建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离不开农村群众的努力,也离不开党政部门的指导,以及领导干部的决心和魄力。如晋江市国土局提交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晋江模式”案例,莆田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报道组提交的“东埔镇移风易俗”案例等,均体现了这一点。 舌尖安全的守护 买菜不怕买得不明不白,即便已经离开摊位,也可以扫描交易小票上的二维码释疑——这个二维码里不光有商家的名称、位置、电话等信息,连食品的进货时间、抽检结果、检测报告等内容也一目了然。这种“一品一码”全程追溯体系,用信息化手段为农(水)产品贴上身份标签,形成从产地到餐桌的闭环可追溯管理,有效保障餐桌食品安全。 来自福建省食药监局的案例,讲述了我省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进行的探索。18年来,治理餐桌污染成为我省致力打造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持省长挂帅、社会共治,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推进可追溯体系建设,为群众拉开了一张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大网”。 吃饭、看病都是天大的事。为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放心吃饭、安心看病,我省进行了积极探索。除了连续18年治理“餐桌污染”,还有平潭综合实验区积极引入台资农业,三明市首创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的综合改革,莆田市涵江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体系等种种举措,都在各地提交的案例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