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正文 |
木兰溪俯瞰图 陈建仁 摄 东南网8月9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俞靓 通讯员 朱崇飞 林国富)“江堤”者,“江啼”也。曾经,肆虐的洪水让木兰溪两岸的百姓头疼不已。如今,经过二十年的整治,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彻底结束了“福建全省唯一一座洪水不设防的城市”历史,实现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治理目标。 数载防一害 瓦片被风揭起的“沙沙”声、民房倒塌的“轰轰”声,混合村里老阿婆的“啊呀啊呀”的哭泣声,这是1999年14号超强台风留给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张镇村的烙印。“早期民房是瓦片屋顶加土墙,经大雨一冲刷,严重的时候瓦片往中间一塌陷,土墙一倒,几口之家挡风遮雨处毁于一刹那。”张镇村的老支书何金武说,在木兰溪未整治前,村民吃了太多亏。 位于木兰溪畔的张镇村,紧挨木兰溪。那时候,夏季田里一般种有水稻、地瓜、黄豆等农作物,台风一来,短时间里雨势凶猛,雨量积压排不出去,加上不远处海堤溃败,海水又倒灌。“那水是咸的啊,水稻淹上几个小时,开始发芽,其他农作物也活不了。”何金武回忆当时的情形,神情中还透露着惋惜,“等水消退,一年的收成也所剩无几了。” 同在木兰溪沿岸的黄石镇沙坂村,每年一到6月,附近一带的群众就进入紧张的状态,揪着一颗心,提防接下来两三个月大大小小的台风。“稍有大雨就要担心,忙了好几个月,一心扑在田里,最后可能颗粒无收。”沙坂村村民沈天寿说,“1999年,我东拼西凑16万元,种植60亩西芹,只差几天就收成了,可台风过后,16万元全打了水漂。” 农作物看天吃饭,村民的起居生活也成大问题。洪水一来,几个月的日常生活难以为继。“自来水管被冲毁,大家没水喝,我们就近取河沟水,加上一点白矾,充当生活用水。”张镇村村民曾风革说,食不果腹也是常事。 在1999年12月以前,这样的场景,几乎年年上演在木兰溪沿线的村庄里。据1952年到1990年近40年的资料统计,木兰溪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大洪水,每4年发生一次中等洪水,小灾几乎年年有。 洪水厉害的年份里,待洪水过后,整个村就是平的。新度镇白埕村就历经过这样的历史大难。生于1961年的村民林永辛是见证者,“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稍有大雨,村民想的就是转移”。 “但那时候大家的自觉性总体上还是很高,台风来之前,生产大队长一声令,男女青壮年毫不含糊,自觉出动,接力搬石块、垒堤坝,加宽加高加固。”何金武描绘当时的场景,盖房子用的松木,大家集中上百棵,用编织绳绑住,当船使,用来接送村民往高处避难。 只是在肆虐的台风面前,这样的人力不能换来堤坝的安宁。木兰陂屹立近千年,却也没能还两岸百姓夏季的太平。一个现代的防洪体系亟待建立。 举力攻二难 在未治理之前,木兰溪是我省唯一流经省辖城市单独入海却未设防的河流,其下游河段防洪能力不足两年一遇,远远低于五十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 自1957年国家水利部开始规划治理木兰溪,莆田市政府前后进行了五次规划、两次可行性研究,三度“上马”,均受“技术难度大,资金困难,征地拆迁难”三大难题困扰,项目几上几下,迟迟无法开工建设。 在这些难题中,真正的大问题还是技术问题。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办公室负责人陈权翻阅起档案,现有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规划建设方案是在1978年水利部批准的工程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又根据近十几年河道实际演变情况,集中对“不裁、小裁、中裁、大裁”四个方案进行多次研究论证,认为中裁方案具有水流流态好、堤线短、堤防高度低、征地拆迁和工程投资省等优点,最后推荐中裁方案。这样的结果是原16公里的行洪河道被裁直为8.64公里,其裁直比例,创国内首例。“裁弯取直”难题就此成功破解。另一难题为“软基筑堤”。木兰溪是淤泥型河道,在此基质上筑堤,如同在“豆腐上筑堤”。经过省市多次邀请专家协商,国内水利专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窦国仁教授亲自主持的物理模型实验研究,最终以“软体排”技术解决,这在当时也是全国首例。 1998年10月莆田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上马建设木兰溪防洪工程,同年11月7日莆田市委第三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木兰溪防洪工程的决定,决定指出:“倾全市之力,打一场建设木兰溪防洪工程的人民战争,努力把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成为防抗并举、保障有力、航运畅通、环境优美,具有防洪、排涝、灌溉、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 “洪水淹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保护对象。”时任莆田市水利局总工室负责人黄金鹏说,那时我们每天跑现场、促进度、抓工程质量,木兰陂的功绩是我们的榜样,策励我们攻下当时的防洪工程。 如今,莆田已建成了木兰溪防洪一期、二期郑坂段和霞林段、三期荔涵段工程、四期华亭段工程,共整治河道15.34公里,新建堤防28.03公里,新建21座水闸(涵洞)以及2座旱闸,初步实现了防灾减灾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为莆田市中心城区东拓南进拓展城市空间提供重要防洪保障,为木兰溪两岸规划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木兰溪防洪从1998年开始,到今年为止,木兰陂下游河段防洪堤闭合,洪水归槽,前后二十年,而木兰陂的建设也历经二十年。”陈权说,这历史的巧合,让人感慨万分。 有功利千秋 近十年,木兰陂下游的主城区内,如遇台风天,洪水漫过城区的情形已不再有。 木兰溪治理的头几年,沿岸的村民多持观望的态度。“大家心里没有太多的安全感,被洪水欺负了这么多年,留下阴影。”张镇村村民何志雄说道,“那时候大家的投资也都是短期的,想着今年在地里种点什么能马上收成最好。” 如今,大伙儿与洪水说再见。曾风革笑着说:“小孩子无知,听我们讲过去的故事,他们还会期待洪水,但再也看不见了。” 经过一段时间,村民见到木兰溪整治的效果,开始安下心来,涉足长期投资。 今年3月,张镇村成立农民农业合作社。“现在有防洪工程作后盾,水利条件好了,我们不再怕洪水灾害。”村民何顺兴告诉记者,今年年初,他们种植了80多亩的火龙果、芭乐、无花果等水果,实行股份制,单江边一个自然村,680余人全部参股。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何志雄说,村民投资的积极性加上莆田市农业局专家的技术支持,今年年底,火龙果、芭乐的亩产将达2000公斤,明年产量预计翻两至三番,预计入股回报可达40%~50%。 沙坂村村民沈天寿成了农业承包专业户,预估市场行情,承包土地、播种、请人管理,然后坐等收成,是他现在的状态。免去先前每年必来的洪水之害,沈天寿操心的事少多了。 “木兰溪是咱们的母亲河,风水好得很!”曾风革话语中带着一丝骄傲。木兰溪下游的防治工程完成后,周边配套建设了火车站、高速路口,还引来了知名地产企业。“以前这里是乡下,没人来的,老师更不愿来。”曾风革说,荔城区第四实验小学就坐落村部不远处,村里的小孩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如今的木兰溪,防洪作用已直接造福下游20多万亩兴化平原、70个建制村近百万人民。整治以来,莆田全市粮食产量每年稳定在70万吨以上,每亩耕地效益从2000元提升至7000元,每立方米淡水创造GDP价值提升5倍以上。木兰溪下游区域防洪标准大幅提升,与其互联互通的总长超过400公里的399条内河,形成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 2012年水利部将木兰溪列入国家“三位一体”规划,开启了木兰溪全流域治理的新征程。木兰溪城区段景观、木兰陂生态修复与南北渠连通、宁海闸等相关工程也接踵而来。 延伸阅读>>> 提升木兰溪你我齐给力 东南网8月9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俞靓)翻阅莆田水利局的陈年档案,泛黄的资料中记录的是现在看来闪闪发光的财富。早在60年前,国家水利部便开始规划整治木兰溪,但一直困在软基河道、弯度巨大、冲刷剧烈等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上,加上资金、征迁问题,木兰溪防洪的问题止步不前。最后还是领导层观念意识的超前,敢为天下先的气概让这个工程往前迈了一步,坚定防洪治理的信心,举全市之力,排除万难,从此,木兰溪的防洪工程,可谓拨开云雾见天日。打下防洪这个“江山”,难,但莆田突破了。 守护、净化、提升木兰溪,变成了当前莆田当地政府的重责,同样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在这次走访乡镇的过程中,记者听到一个故事,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张镇村的村民,其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木兰溪或其支流,每天不到中午,溪里都看不到有人洗衣的身影,因为大家形成默契,要把沉淀了一个夜晚的清水,留给早晨彼此挑回家饮用。这样的从个体到集体的自律精神,当今的木兰溪生态治理也尤为需要。 少一点生活污水排放,少一点工业废水排放,少一点开发商的地下水渗透。尽管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但如今莆田在景观工程、绿化、防污等方面持续发力,也已出台木兰溪流域生态补偿方案,相信木兰溪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安全之水、生态之水、金银之水。 后知后觉的感恩 东南网8月9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俞靓)在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沙坂村,有一个莆田市的坐标建筑:莆田工艺美术城。这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460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气势磅礴。而在2006年动工建设前,这里曾是田地。得益于木兰溪防洪工程的有效治理,当地政府开始规划这一重地。继工艺美术城后,周边又涌现出鞋服城、木雕城等大型产业城。有项目,意味着有拆迁。 沙坂村村民蒋德芳就是搬迁队伍中的一员。 蒋德芳生于1963年,在家排行老大。早些年,因为家里兄妹多,他主动搬出老房子,在不远处的马路边新盖了一座房子。蒋德芳大半辈子在农田上劳作,平时接一些木工活,挣来的辛苦钱都投入到新房建设中,还向亲朋好友借了不少。 但鞋服城引进来后,蒋德芳刚住上的新房就面临拆迁。一开始,他怎么也不能接受。“毕竟是在老房子周边,土生土长的地方,有感情。”蒋德芳说,而且盖房子的欠款也还没还清,心里十分地抵触。 后来分得了鞋服城互通口安置房,大小总共四套。房子除了自己住,其他用来出租,还有店面,每个月有一笔相对可观的收入。蒋德芳难掩欣喜:“新房位于高层,周边交通便利不说,环境好,卫生条件也好,这对从农村出来的人,再好不过了!” 蒋德芳现在回想,当初政府的规划确实是有利于自己的。他憨笑说,早期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一些观念没法那么超前。现在后知后觉,发现政府真的在为村民谋长远的利益,很是感激。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