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正文

莆田木兰溪治理系列报道之一:变害为利彰显为民情怀

2018-09-27 08:42   来源: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木兰溪,福建省“五江一溪”之一,在闽中莆田发源、流淌、独流入海,干流总长105公里,流经一方土地,哺育两岸儿女,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

来到莆田,才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里的人民对于木兰溪的厚重情感。历史上,这条“母亲河”也曾因为年年成洪及治河难度过大,令她的儿女们望水兴叹,甚至“爱恨交加”。改变来自于1999年。这一年,在再次遭受台风暴雨洪灾重创之后,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时间来到莆田视察灾情,并留下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自此,木兰溪整治工程全面展开。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历经近20年的不懈努力和综合治理,如今不仅莆田市彻底结束了“福建省唯一一座不设防的设区市”的历史,木兰溪综合治理也成为科学治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全面实现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目标,浓情诠释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情怀。

一项根除水患爱民为民的治水决策

千百年来,木兰溪水患一直都是莆田人民的心头大患。

由于集水面积大、流程短、下游地势低洼、河道弯曲等因素,木兰溪极易发生洪灾。只要上游仙游东西乡片区一下大雨,下游兴化平原的南北洋片区就水流漫滩,引发洪涝灾害,当地故有“雨下东西乡、水淹南北洋”之说。据1952年至1990年近40年的资料统计,木兰溪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大洪水,每4年发生一次中洪水,小灾更是几乎年年都有。但因为设计施工难度较大,长久以来,莆田没有现代防洪工程。建于900多年前,号称“福建都江堰”的木兰陂,虽仍在发挥作用,但时过境迁,已不足以保现世安澜。

木兰溪水患让莆田人民深受其害。每逢汛期,农田房屋时常受淹,企业选址避之不及,群众流离失所甚至背井离乡……百姓安危受困于此,经济发展受限于此,城市兴盛受阻于此。

根治木兰溪,是莆田人民的殷切期盼和夙愿。早在1957年,水利部就开始规划整体治理木兰溪,此后莆田市多次提议,但软基河道、弯度巨大、冲刷剧烈等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横亘在前,项目“几上几下”均未能付诸实施。

1999年对于莆田而言,是值得铭记的一年。

这一年,正是福建省“千公里江堤建设”的紧要关头。“这项工作1997年就启动了,全省进展很快,到了1999年,有些地市都已建设完成验收成果了,然而莆田却迟迟没有开工。”时任福建省水利水电厅厅长的汤金华介绍。木兰溪的防洪工程建设是全省“最难啃的硬骨头”。若再不开工,全省防洪工程建设也将受到影响,难以形成“闭环”。

一场洪灾成为工程建设的助推器。1999年10月,14号超强台风席卷福建,木兰溪流域陷入一片汪洋。回想当年的受灾场面,位于重灾区城厢区肖厝村的苏寄涵仍历历在目。他眼看周围房倒屋塌,路已成河,水面上漂浮着不少大木盆,里面盛着大人小孩儿,大家正以盆为舟向外转移。苏寄涵迅速把自家的大盆腾空,让儿媳抱着不足周岁的小孙子坐了进去……

这场洪灾过后,3万名群众寄居他乡,2万名学生被迫停课,6万间房屋被摧毁殆尽,45万亩农田被淹……

一面是严重灾情、百姓热望,以及全省“千公里江堤建设”的重任;另一面是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和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物力的高风险,甚至包括来自更多方面的压力——由于技术难度过大又长期悬而未决,许多群众甚至部分干部心存疑虑。

干还是不干?是立刻干还是再等等?关键时刻,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决策的出发点,敢担当、敢作为,不畏难、不退缩。

10月17日,习近平同志第一时间深入灾区,面对灾情,他说,“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此后的几个月时间内,习近平同志先后四次来到木兰溪现场调研,多次听取并实地检查治理方案和技术准备。

1999年12月27日,习近平同志将当年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设的义务劳动现场安排在木兰溪,并与当地干部群众、驻军官兵6000多人一道参加了义务劳动。在现场,习近平同志深情嘱托,一定要使木兰溪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一项为民除害的治水决策,成为木兰溪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起点。

一场科学治理久久为功的治水接力

在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之初,习近平同志就指出:“治理木兰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根治木兰溪水患,远非一日之功。在启动木兰溪治理项目之后的近20年时间里,历届莆田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治理工程坚持不懈并不断得到深化拓展。

从下游防洪工程做起,木兰溪治理工程已经实施了四期,目前第四期工程仍在建设之中。

木兰溪的治理,防洪建设是基础,贯穿于一至四期工程的始终。从受灾最严重、技术难度最高的黄厝至港利河段开始着手,一期工程由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和推动。针对“裁弯取直”和“软基筑堤”两大技术难题,他邀请国内顶级专家,反复对工程进行技术论证,并在张镇试验段,基于木兰溪地质条件、客观环境,进行实体测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大难题终得破解。

2003年,木兰溪裁弯取直工程完成,原来16公里的行洪河道,裁直为8.64公里,缩短7.36公里。2011年,两岸防洪堤实现闭合、洪水归槽,从此结束了莆田市主城区不设防的历史。

随着各期工程、各项工程的不断推进,从关键河段到干流整体,从仅包括干流到覆盖各个支流,木兰溪治理逐步实现了全流域防洪能力的提升。

截至目前,木兰溪防洪工程及生态治理累计投入近50亿元,5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段总长37.4公里,占下游河段七成以上。木兰溪下游地区已超过10年未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县级以上城区防洪100%达标。

治水需要科学的理念。2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木兰溪现场调研时就强调,一定要“科学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

多年来,木兰溪治理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科学治水理念,坚持安全与生态相结合、控源与活水相结合、景观与文化相结合,不断书写木兰溪治理新篇章。

坚持生态优先。始终把生态环保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全流域治理。全省率先在主要流域全面禁止新建水电站、石材加工、矿山开采等项目,率先实施水源保护地周边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水质提升攻坚行动……实施综合走廊及景观工程项目,建设覆盖“三区一县”的沿江生态廊道,全长约75公里。在莆田,几乎看不到水泥砌成的河岸堤坝,取而代之的是竭力保留的原貌河岸,尽量减少工程对水生态的破坏。

坚持系统治理。按照“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文化景观”三位一体的理念,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污水治理、岸坡绿化、生物净化、引清活水等综合措施,保护水生态水环境。

严控水质。仅2017年以来,莆田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五小”行业企业2079家,减少污水入河;同时,加大污水处理力度。目前,木兰溪流域沿线污水处理厂已全部纳入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十二五”以来,木兰溪水质功能达标率多年均达100%。

注重水文化建设。2008年,二期工程建设期间,新建木兰陂公园,让莆田人民有机会更好地了解水利保障农桑的历史;2013年,木兰溪仙游段开始治理,水景观项目和防洪工程项目同时启动,沿溪规划多个公园,辅以“廉政”“爱水”等主题文化建设;位于市中心占地65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绿心”,通过挖掘和复原延寿溪畔的人文历史,打造莆田独特水景观,成为水文化传播的核心区,更成为莆田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

“我们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的路子,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统角度,统筹推进木兰溪治理。”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说。

从水上到岸上,从下游到源头,从水安全到水生态,从重点河段到全流域,木兰溪的整治过程,实践、传承和深化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治水思路。莆田市一届又一届各级领导班子和一任又一任党员干部接续奋进,终使木兰溪成为一条流向幸福的河流。

一幅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治水图景

从流离失所到安居乐业,从水害人躲到人水和谐,20年来,木兰溪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生于斯长于斯的莆田人民,亲身感受着这一巨大变化。

现已72岁的苏寄涵老汉,如今的小日子过得挺美。木兰溪综合治理后,肖厝村从人人自危的洪涝村,摇身一变成为地处城市核心区、交通便利的“香饽饽”。现在全村所有土地已经被政府征收,村民们也已全部回迁到环境整洁、绿化良好的小高层楼房中。

据肖厝村村支书谢金坤介绍,目前村集体通过成立物业公司,以及参与村头油画城管理分红的方式,实现年收入300多万元,村民年均收入超万元。

筑起防洪堤,建起生态廊。盛夏,晚上八点钟,走在木兰溪畔的沿河园道上,暑气仿佛被河水带来的清凉稀释。茂密的花草构成了高高的景观和屏障,行人踩着鹅卵石健步道在河边散步,木兰溪在身边静静地流淌。虽是夜晚,这里仍然人流如织,随处可见推着婴儿车、带着孩子出来遛弯儿的居民。女的在跳广场舞,男的一起练太极,小朋友们在一边嬉戏。当地的民间戏班也在此奏唱,一位女主唱用方言演唱着本地莆仙戏,嗓音清亮。这是当地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治水带来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晚间的木兰溪畔,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20年来,莆田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份规划用到底”,大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治水精神和治水理念,描绘了木兰溪治理的壮美画卷和美好图景。2016年木兰溪成为福建省“万里生态安全水系”建设样板,201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莆田市还成为福建省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和福建省唯一“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

历史上曾经年年成灾的木兰溪逐步变害为利。425平方公里良田全年灌溉有了保障,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旱地变良田,亩均耕地效益从2000元升至7000元,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发展空间大幅拓展,开启了沿溪跨溪、东拓南进的新时代,建成区面积从1999年的28平方公里扩展至93.5平方公里;得益于木兰溪综合治理,曾经沿岸的水患“洼地”蜕变为经济发展“高地”,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17年,莆田地区生产总值比1999年时增长7倍多,财政总收入增长15倍。

木兰溪,真正成为造福百万莆田人民的生命之水、安全之水、生态之水、金银之水。载9月26日中国水利报 中国水利报记者 李坤 岳虹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