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正文 |
2018-09-27 09:01 林爱玲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乐满中秋 与国同欢”2018平安荔城文艺晚会在黄石镇惠下村演出。肖伟 摄 东南网9月27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爱玲)近年来,荔城区文化馆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文化开展、非遗项目保护、文化志愿服务等工作,成就了一个又一个让百姓喜闻乐见的舞台。 “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文化先进集体”……2011年,荔城区文化馆还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是全省文化系统中仅有的两家之一。这块响当当的“国字号”招牌是如何得来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根本之策。”荔城区文化馆馆长黄金梅说。 “走出去”让群众乐起来 “无好果不(还满意吗)?”9月23日晚,“乐满中秋 与国同欢”2018平安荔城文艺晚会在雨中落下帷幕后,荔城区黄石镇惠下村党支部书记吴金贵笑着问身边的村民。 刚结束一年一度的中秋汇演,荔城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又将投入“放歌荔城”的国庆巡演准备中。在馆长黄金梅的工作笔记本中,记者看到近一周的工作总结:6项报省级非遗项目材料准备、10处非遗传习所设点、继续开展扫黑除恶入户宣传工作、组织继续教育考试等日常馆务工作…… “荔城区有4个镇、2个街道,每个镇、街一年各有两场‘放歌荔城激情广场’下乡演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艺演出;宣传新思想、新精神各类文艺宣传活动等,一年下来有几十场。”密密麻麻的演出安排表是前一年就部署下的任务,黄金梅告诉记者,只要是下乡的演出,一定要有群众参演,这是他们自己的舞台。 62岁的李玉水,是黄石镇惠下村村民,自从10多年前开始学“八乐”,每逢村里有演出,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晚年生活有了寄托,李玉水自信地说:“越活越年轻了。”惠下村的中秋晚会已经连续办了九年,群众已经习惯中秋节看演出了。“大家都以能上台表演为豪。”吴金贵介绍,过去由本村群众自己演出的十音八乐是合成一个节目,如今不仅独立分开,还增加了女子大鼓吹队和少儿十音队等节目。 这些变化黄金梅都看在眼里,她笑着说道:“现在演出越来越难办了,因为群众对精品节目的期待值越来越高了。”这种浓厚的民间文艺氛围除了与本地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还和区文化馆长期以来的文化“输送”密不可分。 作为镇、街文化站的指导部门,区文化馆变身“派送员”,通过开展文化下乡和组织辅导家庭文化、民间艺术、业余曲艺团等,将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配送给下一级的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让文化深入乡村,深入家庭院落。 “除了每年固定的品牌节目,区文化馆还十分重视文化服务下基层工作。”黄金梅介绍,从城区发展定位和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出发,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以点带面,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打造特色文化。 由区文化馆牵头先后建立黄石民间艺术基地、西天尾民间绘画基地、文化馆少儿艺术基地、文峰宫妈祖文化研究基地等,并举办各类特色文化培训18期,培养特色文化人才400多人,学员创作民间绘画作品获国家、省大型赛事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 “请过来”让文化动起来 荔城区文化馆前身是莆田县文化馆,成立于1950年。走进位于荔城区文化阵地的北大北街,毗邻历史悠久的古街古建,翻新后的文化馆更像一个温馨的校舍。 “除了周天比较安静,这里的每一层楼每天都非常热闹,大家都要提前预订排练的场地。”黄金梅说。 不亚于一所艺术学校,馆里的排练活动场地、乒乓球室、棋牌室、阅览室、多功能展览厅、视听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设备齐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十分专业的文化活动场所。为了抢救方言文化,文化馆还专门开放两间研讨室给莆田市方言研究会。“有了日常探讨学习的场地,我们每周都举行方言诵读活动。”林春明是一位致力于莆仙方言传承和保护的退休教师,在荔城区文化馆的支持下,2016年12月由方言研究会整理汇编的《莆仙方言简明词汇》得以成功出版。 作为文艺活动阵地,荔城区文化馆经常性地举办各种艺术赛事和艺术展览,或者开展各种门类的艺术培训。院内公告墙上高挂着一块公告牌,上面详细列明了文化馆全年免费开放的公益培训项目:农民画、书法、电声乐器等,种类丰富,而且活动地点、负责人、联系电话都一一公示,一目了然。“我们坚持做免费公益培训,得到很多市民的响应,尤其是退休的老人和青少年们。”黄金梅介绍,去年以来,免费举办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以及妇女文化技能培训和文明礼仪知识等各类讲座100多期,培养文化艺术骨干600多人,少儿艺术人才500余人。 为了扎实推进先进文化进社区,更好丰富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文化馆以“一堂”“一社”“一团”“一队”等“四个一”为平台,创新活动方式,打造文化品牌。 一“团”是在原有的馆办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荔城文化艺术总团,下设合唱团、老年艺术团、莆仙小戏表演队、十音八乐队、女子民乐队等,共举办激情广场演出、大家唱、广场舞等演出500多场次; 一“堂”即开设“道德讲堂”,组织创作排练《警醒》《婆媳风波》《难逃法网》等现代莆仙小戏5个,整理本区的模范典型人物、好人好事等,演化成形式多样的节目在6个镇街社区、村居常年进行巡回演出; 一“社”指成立荔城艺苑文学社、馆办刊物编辑室、莆仙小戏创作室、民间音乐创作交流中心、曲艺创作室、灯谜创作室等,目前已创作莆仙小戏剧本《阳台》《悔悟》《聘金风波》等作品,并赠送全区130个村的农家书屋,为各镇街村居节假日活动提供了必备的活动材料; 一“队”是成立文化志愿服务队,发动热心文化的志愿者,加入文化志愿服务队,充实了免费开放课等方面的师资力量,并在多次的下乡演出中,为群众义务献艺。 “传下去”让艺术活起来 “做群众文化工作就要接地气,相比求新求异,不如实实在在为群众做一些入情入心的工作。”黄金梅坦言。 文化馆所办的活动,力争用最少的钱达到最佳的舞台呈现。区文化馆的大众舞台上培养了不少文艺骨干,他们活跃在各种场合中,一旦文化馆需要他们的时候,一个个都赶来帮忙。曾经获得中国好声音福建三强的青年歌手王洲就经常参加义演,他说,对于演员最大的褒奖就是能上舞台。正是这种台上台下心连心的精神,演出团给观众献上一场场精彩的演出。 为了让文艺活动惠及更多群众,2012年,荔城文化馆组织对全区业余文艺队伍进行普查,对普查出的370多个业余文艺队伍,根据他们的需要,无偿提供长期的骨干培训与辅导。 2017年,文化馆先后为6个镇、街的100多队民间文艺团体,50多个村办俱乐部、文化室等进行了10多期的文化协管员免费培训和非遗知识免费培训,义务辅导组织农民群众传统节庆文艺踩街活动和广场艺术表演活动100多场次,参加活动的群众达300万人次以上。 艺术传承从小抓起,作为品牌栏目,文化馆的艺术扶贫工作侧重在少儿艺术人才培养。每年,文化馆都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前往黄石惠下小学、北高东乡小学等进行每周一节的艺术扶贫活动,并向艺术扶贫点赠送笛子、毛笔、书包等,共辅导、培训少年十音队180人,舞蹈、器乐等60多人。近年,举办少儿音乐、成人民间舞蹈、美术书法等培训班50多期,培养少儿艺术人才300余人,举办摄影、文学创作以及妇女文化技能培训等各门类艺术培训班20多期,培训民间文艺骨干200多人。得益于文化馆系统的培训辅导体系,学员多次在全省乃至全国性大赛中取得佳绩。 在非遗保护方面,荔城区文化馆也是不遗余力。 2004年,文化馆建立了面积达150多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这是当时我省首家县区级非遗展示厅,并把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结集编辑出版。此外,组织全馆专业技术人员分六个小组深入全区130多个村居进行非遗普查,共收集非遗线索12892条,调查项目722个,完成镇级汇编6册,区级汇编1册。 非遗展厅里不仅有十音乐器制作、石雕、漆雕等作品,还设有传习室供群众学习。在非遗传承方面,黄金梅和同事们也是下大功夫,不仅承担起申报非遗项目的行政申报工作,全馆还不遗余力地开展各式活动,组织文化站开展少儿剪纸、捏泥人、木偶戏表演等多种活动,让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心中。 目前,荔城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10个;市级非遗项目45个。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87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