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正文

莆田木兰溪治理系列报道之二:系统治水显现综合效益

2018-09-30 09:09   来源:  责任编辑:莆田站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治水引来百业兴。木兰溪治理后,城市建设有了坚强的防洪保障。湄洲日报记者 蔡昊 摄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先后四次到木兰溪现场调研,强调一定要“科学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

近20年来,六任莆田市委和市政府班子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在防洪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木兰溪治理内容。从水上到陆上,从下游到上游,从干流到支流,木兰溪治理坚持安全生态相结合、控源活水相结合、景观和文化相结合,开启了全流域、系统性治理的新征程,也让木兰溪综合效益显现,成为民生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

■从单一防洪走向系统治理

木兰溪治理,始于下游防洪工程建设,但其治理目标却绝不仅限于防洪,而是早已走向“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文化景观”三位一体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道路。

坐落在木兰溪最大支流延寿溪流域的东圳水库,是莆田市的饮用水水源地,良好的生态植被是库区一泓清水的保障。2014年起,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以提升水质为核心,将库区内的山水林田湖草以及人为活动,作为整体,统筹考虑,构筑四道防线。在流域上游坡度较大的山地,设第一道生态保护防线,强化封山育林,大造阔叶林、混交林,治理水土流失;在全流域范围内入村进田治污,设第二道生态治理防线,重点解决垃圾、污水等点源污染和农肥农药等面源污染问题。在沿河环库周边,设第三道生态修复防线,退耕(果)还林(草),建设生态缓冲带,发挥其水质净化作用。最后,设第四道法规防线,制定《东圳库区水环境保护条例》,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东圳水库治理的最大特色就是突破就水治水的片面性,立足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把水问题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来解决。”莆田市副市长吴健明说。治理后,东圳水库水质已从过去的Ⅳ类提高至Ⅱ类标准,150万莆田人民喝上了更好的饮用水。“我们曾预计这个区域的水质改善要用5年时间,而实际上仅仅用了3年多。”吴健明深感欣慰地说。

岸上风光秀美,河中水质优良。一批“控源活水”措施,让木兰溪水质得到改善。莆田还通过控制工业污染排放和全面禁止畜禽养殖,严格“控源”,将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降到最低。目前,莆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6%。

如今的木兰溪,已成为一条流淌着生态资源的河,“处处都是宝”。在进行生态保护的同时,莆田也准备大展拳脚,提升其经济和民生效益。脱胎于“裁弯取直”后废弃旧河道的玉湖新区,计划总投资35亿元,将打造成综合人居、商业、文化娱乐、公共服务等功能的城市发展新热点;而位于城市核心区,保留“荔林水乡”风貌的绶溪公园,已在进行保护性开发,未来将成为莆田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目前,木兰溪实现生态系统治理干流河道比例超过70%。2016年,木兰溪成为福建省“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样板。

“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这是郭沫若写给木兰陂的赞美诗。木兰陂是木兰溪流域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这座200多米长、形如钢琴键盘的拦河坝,在溪流之上已静卧近千年,至今仍发挥着供水、蓄水、灌溉、防洪、挡潮、水运和养殖等综合功能。如今,高起点规划实施木兰陂保护规划,已成为莆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木兰陂,将构筑“一心一廊四区”,让历史文物保护、水利文化展示、湿地生态景观、滨水休闲等功能融为一体,进一步传承水文化,保护水资源,展示水景观,让古老的木兰溪焕发出时代新光彩。

■从一条河走向全流域

治水需要水上、岸上同治,需要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进入新时代,木兰溪治理已从一溪两岸拓展到全流域。

仙游是木兰溪的发源地。为了保护好木兰溪的源头和上游,仙游县采取了“四不三转一补偿”的举措:不发展工业,不发展畜禽养殖,不乱砍乱伐,不乱占地建房;引导由畜禽养殖业向发展林下经济转变,由自己种植向土地流转、规模种植转变,由从事农业向发展生态旅游、外出打工创业转变;每年安排一笔资金用于生态补偿。种种牺牲和付出,换来区域内木兰溪水质功能保持100%达标。

而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均是木兰溪两岸综合走廊及景观工程项目建设的一部分。在全程105公里的木兰溪两岸,将有75公里的河岸纳入项目建设,覆盖70%以上河段,让木兰溪全线“高颜值在线”。

2014年,莆田通过全球招标,委托一家美国专业公司制定了《木兰溪城区段景观概念规划》,完成了城区26公里河段全线防洪景观规划,将莆田人文、治水文化、生态堤景、运动休闲等要素结合起来,打造“一轴、两翼、三节点”的滨水景观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12年,木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主要保护对象是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木兰溪水源涵养林及区内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总面积达到27万亩,涉及4个乡镇和1个国有林场。

以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作为管理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完善中。保护区的存在,为木兰溪留住“清源”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而面对推进上下游协同治理这道“必答题”,莆田出台《莆田市木兰溪流域生态补偿办法》,采取市级财政和下游区财政共同筹措补偿金,补偿上游地区鼓励其保护河流生态,实现了上下游协同治理保护。

水污染,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莆田市以河长制为抓手,统筹河流、岸上管理。

来到福建最大的淡水湖白塘湖,在公园中漫步,湖水清澈、丰沛,四周榕树葱茏,垂下千万根须。洁净的水面离不开河湖保洁员在岸上、水中联合作业。推行河长制以来,莆田更加注重水岸统筹治理。白塘湖的净美风光是莆田诸多水域的缩影。据了解,莆田市将河岸清洁工作,以招标方式整体打包给社会企业,以“企业承包、政府监督”的方式,保障全市的水域岸线整洁。

除清洁工作外,莆田通过严格岸上排污口管理、畜禽养殖业搬迁、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减少点源、面源污染,努力管好“岸上的事”,确保真正实现“河里岸上齐抓共管”。

经济的增长,产业的聚集,是否会带来环境污染,再度危害木兰溪?在坚持绿色发展的当下,莆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出台政策支持鼓励工艺美术等绿色产业聚集,红木产业带和油画产业均是受益者;支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木兰溪治理。莆田是全国首个设立“企业河长”的城市,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举办宣讲活动等方式,让企业真正参与到治河中去,也能促使其更好地提升自身节水节污的自觉性。“有所不为”指的是超过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项目,经济效益再高也不能上;一些产污相对较多的产业,限制性发展,如畜禽养殖绝不能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工业园区外严禁审批工业企业项目。最大限度地减小产业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强正面影响。

■从根治水患走向治水与发展共赢

木兰溪防洪堤建成后,莆田又经历了多次台风暴雨,但沿江堤岸安然无恙,两岸群众安居乐业,再也没有受到洪水侵害。木兰溪治理,不仅根治了千年水患,还实现了治水与发展的共赢。

走进仙游县工艺美术城,你会为这里的仙作木器而惊叹。现代气息浓厚的芭蕾舞者,栩栩如生、构图精致的花鸟图,还有一件件用材考究、做工精良的中式家具……这些精品曾作为国礼随国家领导人出访海外,也曾参展金砖会议等大型国际会议,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木兰溪水患治理前,这里曾洪灾泛滥、人口稀少。而现在,洪泛区变为聚宝盆。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开业至今,工艺城销售额已近200亿元。

到莆田来,不买一张油画就太遗憾了。莆田油画出口占国内油画行业30%的市场份额,是中国三大油画产地之一,而在其他两大产地——深圳、厦门,从事油画创作的也多是莆田人。“以前,我们必须去外面,家中总是发水,创作环境不好。我之前在深圳,去年回到莆田,现在这里硬件条件不错,又有房租补贴政策,回来是更好的选择。”华林经济开发区内的一家画廊老板说。木兰溪防洪工程一期、二期建成后,华亭镇霞皋村告别水患,华林经济开发区得以成立,如今已成为省级开发区。开发区已形成鞋服、食品、电子、工艺美术等主导产业,目前已有346家企业进驻,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华林经济开发区只是一个缩影。木兰溪治理后,莆田全市工业园区面积从1999年以前的不足20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170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大大拓宽。近年来,莆田形成了十大新产业,人均GDP增加近3万元,一批滨水产业的高地效应逐渐凸显。

水是农业命脉。现在的木兰溪,已从淹没农田的“威胁之水”,变为莆田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水”。

涵江三八农业片因有3800多亩耕地而得名,是涵江区最肥沃的良田。但在木兰溪治理前,农民守着良田却过着穷日子。务农几十年的莆田市涵江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蔡秋英介绍,片区位于木兰溪下游,治理之前曾受洪水、海潮双重夹击,农田经常被淹,只能种水稻而且产量很低。开始治理木兰溪之后,着力提升了农业片白塘湖的调蓄能力,通过实施“显湖露水”等工程,扩大湖面100多亩,旱灌涝排,灌溉全年有保障,同时提升了灌溉水质。“昔日旱涝地,变成今日丰产田。”蔡秋英感慨道。目前,当地水稻产量从亩产三四百公斤升至550多公斤。现在每逢夏收季节,看到沉甸甸的稻穗,他和家人心里总是充满抑制不住的喜悦。

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木兰溪水质的提升。“好水出好果”,高附加值的农作物生长往往需要确保优质的灌溉水源。涵江区下了大功夫提升农业灌溉水水质,控制面源污染,拆除全部养猪场、养鸭场,并给予每平方米130元的补助;周围村镇以村为单位,家家户户截污纳管,每村配备一套污水处理装备,集中处理生活污水。良好的水质也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现在这里更多种植经济作物,甘蓝、西红柿等蔬菜由于品质好、污染小,远销俄罗斯等地;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先后发展壮大,每年收益增加2000多万元。

不仅在三八农业片,有了木兰溪的灌溉保障,莆田全市粮食产量都提高了。荔枝、桂圆、枇杷、文旦柚更是成了莆田农业的金字招牌,农产品精深加工、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发展势头良好,食品品牌国际化日益凸显。莆田沿木兰溪规划建设长57.6公里的木兰大道,统筹考虑沿线的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整治、产业布局等,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带,带动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增收致富。

20年间,莆田历届市委市政府传承治水为民情怀,驰而不息对木兰溪进行系统治理,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载9月27日中国水利报 中国水利报记者 李坤 岳虹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