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 正文 |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 正文 |
2021-01-20 12:09 陈汉儿 陈琛 陈顺兴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新落成的天后祖祠朝圣广场 陈强 摄 东南网1月20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陈琛 陈顺兴)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妈祖文化、海丝文化、抗倭文化、祈梦文化的汇集地,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住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北岸经开区管委会主任于晓栋表示,近年来,该区通过建立保护机制,完善保护规划,协调城市拓展更新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留住乡愁。目前,在这片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65处,其中省级文保3处、市级文保5处、区级文保9处……它们如同散落在湄洲湾畔的一颗颗明珠,讲述着新的故事。 修葺一新的郑氏民居 陈强 摄 着新装 话传承 历时5年多、耗资6000多万元打造的贤良港天后祖祠朝圣广场于上月30日落成投用。驻足广场之上,目光越过高耸的山门,远眺前方的广袤大海,碧空如洗,湛蓝一片。 广场由上广场和下广场组成,总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设有牌坊、戏台、角楼及连廊,全采用石木结构,整体建筑主次分明,殿堂楼阁错落有致,沿天后圣殿中轴线对称分布,两相呼应,气势宏伟。下广场配套停车场、绿化休闲等相关功能设施。 “世界各地的妈祖信众来得一年比一年多,广场落成后,既提升了周边基础设施条件,提供更多活动空间,也为妈祖故里增添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祖祠工作人员林丽珍说。 各地纷至沓来的妈祖信众,无不向往着广场一侧的天后祖祠。祖祠始建于五代末宋初,重修于明清时期。在“破四旧”中,天后祖祠被夷为平地,仅剩斑驳的地基。1984年,山亭镇港里村的百姓将其重建,还原了这座古老的妈祖庙宇。 宋雕软身敕封天后宝像 陈琛 摄 殿内现有的“奉旨春秋谕祭”牌、历代褒封徽号碑刻等4件明清文物,是当年重建祖祠时从废墟中挖出来的。正殿中供奉的一尊妈祖金身宝像,全称“宋雕软身敕封天后宝像”,则是由南宋时期流传至今。据《敕封天后志》记载,“世传祠内宝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足见其珍稀贵重。林丽珍说,为更好地保护这座妈祖宝像,包括工作人员在内,原则上都不允许去触碰它,防止加重因风化带来的损坏。 这座古朴的三进建筑占地600多平方米,共安装11个监控,入口处的全景摄像头接入当地的公安、消防部门。 “木质古建筑最怕的,一是火,二是白蚁。”林丽珍说,祖祠每年都会请专业人员前来开展大规模的白蚁防治消杀。此外,殿内还装有多处烟雾传感器,每日有两名工作人员住在祖祠内,负责常态化维护与看管。 往祖祠背后去,不远处可见一口古井,传为妈祖年少时“窥井得符”的“受符井”。“受符井”井口呈方形,约3米深,井身由石块叠砌而成。“这口井的年纪比妈祖还大,没有人知道它究竟存在了多久。”林丽珍说,千年来,井水长葆清甜、甘洌,被当地百姓奉为“圣水”。上月,“受符井”被认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宫八卦井 陈汉儿 摄 古厝里 觅乡愁 同“受符井”一样刚被公布为北岸经开区新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位于忠门镇忠门社区的西埭郑氏民居。 郑氏民居始建于清光绪初年,二进式建筑,占地600多平方米。由大门迈入,砖瓦石交垒叠砌的墙面、红瓦白漆的屋檐……迎面而来是浓郁的“老莆仙”气息。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分列,由外埕、门楼、内埕、中门、正厅及左右厢房、铳楼组成,坐东南朝西北。经年的门槛、木质的窗橱、精雕细琢的廊道檐架,以及保存完好的清代柱础、圭台脚……处处都留存着历史的印记。 郑氏民居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由郑氏几代人接力修建而成。郑氏家族生于莆田沿海,世代勤恳做家业。随着家族强盛,人员外迁,祖厝逐渐荒废破败。2019年4月,为留住乡愁,郑氏族人集体筹资,在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和规模的基础上,将其重新修缮。 如今,家族第六代传人郑凯文承担着守护郑氏民居的职责,他说:“祖厝留有不少清朝遗迹,且样式、规模都相对完整,我们希望通过重新修缮它来存续家族记忆,把家族仁孝、诚信等优良家风传承下去。” 作为最贴近日常的历史建筑,古民居承载的,是社会生活记忆的延续和居民情感精神的寄托。在山亭镇莆禧村内,共有20多处清代古民居,漫步村道,50步以内,便可见到一处,其中4处文物点、8处优秀历史建筑均已挂牌保护。 梁氏古民居坐落于莆禧城东门附近,为清代建筑。这座历史上百年的老房子,院门大开,院落整洁,没有明显损坏。据村民介绍,梁氏后人在老宅前后盖起新房,以守护这这座传家宝,平日里有人打扫照料,使老屋虽饱经沧桑却焕然一新。 后人的传承维护,是古民居得以完好保存的重要条件。近年来,莆禧村共有17户村民自发出资200多万元用于修缮清代民居和部分古建筑。章氏兴盛药局、唐氏民居、梁氏家风家训馆……从明清年间到民国时期,城内古民居星罗棋布,风格各异,作为探析老古城人文化、生活及建筑艺术的微窗口,被很好地保存下来。 2019年6月起,北岸经开区在全市率先行动,为辖区内30多处古民居建档挂牌。同时,该区投入文物专项补助资金300多万元,完成文物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以及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电路改造和消防工程;筹集民间资金500多万元,完成6处未定级古民居文物点的修缮工程,其中,东乌垞黄氏民居的修缮保护工程被列为莆田市民居古建筑修缮的示范样板。 黄氏民居内院 佘晓霞 摄 古城新 呼远朋 6日,记者驱车抵达莆禧村。由北门进入,穿过高悬的“莆禧古城”四字后,是一小小瓮城,其入口之狭窄,仅容两人并肩通过。复行十余步,迈入村内,则豁然开朗。 莆禧,一村为一城。它是深阔的、静谧的,又是葱盛的、热烈的。“1939年,莆禧古城西、南两个城门及部分城墙在战争中被拆除,现在保存下来的900多米古城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亭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王国平说,沿海多大风、雨水天气,古城墙久经冲刷,依然屹立如初,呵护一方。 为更好守护古城,莆禧村成立以村支书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其他村“两委”干部及工作队任成员的古城保护委员会,分段负责,引导村民开展保护工作。此外,当地还携手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莆禧城墙文物保护规划,目前已通过市级文物专家论证,正在申请省级论证。 2019年8月,莆禧村获评福建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依此契机,北岸经开区深挖古城IP,携手莆田市振兴乡村集团,在莆禧中学旧址上,结合莆仙耕读文化,打造面积超300亩的省级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莆禧村研学教育基地。 12日,路过莆禧中学旧址,可见原教学楼主体全部搭上外墙脚手架,整体被粉刷成白色,场地已平整,数名工人正在对楼体内部装修施工。 “今年3月,主体场地可投入使用。后续将配套建设国防教育基地、少儿卡丁车区、农技展示区和拓展区等功能区域。”莆田市振兴乡村研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副总经理陈亚威说,以莆禧古城为圆心、1公里为半径,串联起正在建设中的农耕创意文化园、特色文化主题民宿和百地特产一条街等,辐射周边产业发展,推动形成妈祖文化旅游核心区,激发古城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五年内,期待古城重现‘商旅云集、百业繁荣’的光景!”陈亚威满怀信心地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