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上午,“一脉相承继往开来——后疫情时代的两岸曲艺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在平潭举行。中国曲协主席姜昆,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杨发航,中国曲协副主席、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中国曲协副主席、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薇,中国曲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曲华江,福建省文联一级巡视员林瑞发,实验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黄良希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上,两岸专家学者、艺术家就后疫情时期两岸曲艺人如何拓展曲艺交流途径、提升曲艺创演水平、强固曲艺理论框架、增加曲艺宣介力度等,展开了深入全面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籍薇从事鼓曲艺术近50载,曾先后9次赴台湾进行曲艺文化交流和研讨。在她看来,后疫情时代对曲艺发展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电视上看到医护人员逆向而行,奔赴抗击疫情一线的画面后,她便与崔琦、韩宝利等曲艺作家合力创作梅花大鼓《天使颂》,为白衣战士鼓劲。“曲艺的芬芳带着泥土味,曲艺的光彩折射现实人生。后疫情时代,人们似乎更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和需求。我们应该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进一步发挥曲艺作用,创作出好作品。”籍薇说。 研讨过程中,不少专家学者、艺术家一致认为,后疫情时代曲艺对外交流和传播方式更侧重线上传播,在新形势下运用新媒介的技术和渠道进行全域传播是必由之路。“近年来看到单弦、快板上了抖音,东西不变平台变,老传统变成新流行,怎么就不是好事呢?并且两岸同根同源,两岸曲艺交流能碰撞出更多创意,只要开放思想,善用各种平合,两岸曲艺交流必然越走越好。”有着“相声小花旦”之称的台湾相声演员姬天语说。 曲华江表示,推动两岸曲艺交流合作能够增进两岸曲艺界情感共通,同时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进而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升。 专家说 中国曲协副主席、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 盛小云:因“评弹”与“平潭”同音,盛小云第一次来到平潭便倍感亲切。“在平潭看到众多学生对曲艺的热爱,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曲艺的传承。”盛小云说,拥有年轻观众,就拥有了曲艺的未来,年轻观众的培养和专业从业者的培养同等重要。满足当代的年轻观众,要遵循曲艺的自身规律,更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上多元化展示手段,让传统艺术焕发崭新的生命力。 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委员 鲍震培:鲍震培建议,要提高对台湾曲艺的认知与共情,增进两岸学术方面的交流,加强曲艺人才的培养,广泛开展艺术实践,丰富后疫情时代交流模式,进一步拓宽视野。“曲艺要突破狭小、‘偏安’格局,要避免和防止进一步沦为小众化,加强文旅融合,拓宽非遗视野、国际视野等。同时,重视曲艺的原发性特征,鼓励和发挥曲艺自娱、娱人的功能及形式上的创新等,切实加强曲艺教育,确保曲艺事业后继有人。”鲍震培说。 福建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杨雪莉:作为厦门市南乐团团长,杨雪莉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两岸南音交流与合作。“危机孕育着时机,要积极转变观念,巧用新媒体,增加知识性、趣味性、普及化的传播样式,精心策划,积极拓宽宣传方式,让南音文化输出,交流‘云上开花’。”杨雪莉分享道,南乐团去年通过云展播、上线“学习强国”平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接下来还可以利用抖音号、视频号等进行线上直播,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让千年古乐南音飞跃海峡、远播海外。 福建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陈成凯:疫情背景下,曲艺展演催生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模式。陈成凯表示,线上艺术的勃兴不仅是一个“自救”策略,更透露出一种长远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当代艺术的审美方式与审美形态。只有坦然迎接和研究新技术,并将它转化、运用到曲艺传承中,才有可能使“曲艺+科学”真正熔铸为新生的力量,为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子。 平潭曲艺家协会主席 高名龙:“作为曲艺传承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注重培养新人。”高名龙建议,还应与海峡两岸曲艺同行们互相交流,提高平潭的曲艺水平,让更多的观众从曲艺艺术当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携手推动海峡两岸曲艺发展与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