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岚岛旅游 > 正文
平潭凤美村:古村溢古韵 文脉永延续
2023-06-09 09:52:55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目前,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公布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培育对象的通知》,公布108个村庄作为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培育对象。实验区苏平片区凤美村入选。

凤美村村景图

凤美村位于平潭平原镇中部,由南美、朴秀下、湖埔乾三个自然村组成。这里不仅是海坛一代才女林淑贞出生地,还保存有四百年历史的林氏宗祠;这里的龙泉古寺曾是著名学堂,为村民启智增慧;敢打敢拼的凤美人参与隧道工程,闯出一片天地……此次,记者跟随凤美村党支部书记林凤华,探访美丽凤美。

海坛才女出生地

众所周知,苏澳的玉屿村(民主村)现存有海坛一代才女林淑贞的故居,而对于其出生地的朴秀下村,却知之甚少。朴秀下村,因几棵不张不扬的大朴树而得名,自清中叶以来,渐渐成为平潭境内闻名的文人村。

在林凤华带领下,我们穿过一条在村中盘旋的土路,在一栋偏安一隅的石厝前停驻。“这里就是林淑贞出生地了,我们到了。”林凤华指着眼前这栋闽南风格的石厝说。石厝历经百年沧桑,但红砖颜色依旧鲜亮。

与玉屿村的林淑贞故居相比,这里略显破旧。石厝外门口还堆砌着废弃的木板和家具等垃圾。门墙上挂着“林淑贞出生地生于1835年(清道光年间)”等字样的红色牌匾,诉说着历史。

走进石厝,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廊、天井、厅堂等布局,从布局可窥见,这里保留着平潭传统民居的样式。穿行于古厝内的出步檐廊,房梁上还刻有“云纹”“龙凤”的木纹雕花,依稀能看出曾经精湛的雕工。

破旧木床、塑料桶等老物品,也零落地在角落堆放,往昔人们生活的痕迹,给这座古厝赋予了更多历史的沧桑感。“这里看着不大,以前却住了至少八九户人家,都是林淑贞的后人,后来都搬走了。”林凤华遗憾地说,因为没人住,常年无人维护,导致这间老宅越来越破。

林淑贞出自书香门第,堪称海坛文苑的一段佳话。在百余年前,就曾写下《石帆绝句》三首流传百年,传诵不止。林淑贞的父林本珩在1921年版《平潭县志》的《孝友传》中就有记载:“幼习举子业,学问优裕”。

不久前,林凤华也向有关部门申请林淑贞出生地的石厝保护和修缮工作,“希望有更多社会力量介入,挖掘林淑贞的故事,让这间老厝,成为凤美村的历史文化地标。”

读书启智在“龙泉”

凤美村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龙泉寺,村中优良的家学传承,由这座佛学古刹发迹。

龙泉寺坐北朝南,走进庙内,沿着中轴线自南向北,经过天井和正殿。寺庙内还有回廊、钟鼓楼和厢房。

据龙泉寺住持当进介绍,1921年版《平潭县志》曾记载,龙泉寺建于明嘉靖年间,相传,龙泉寺在建寺时,大口径木材均由船运直达龙泉山下。清康熙五十一年,龙泉寺重修。嘉庆十二年时,乡贤林廷芳捐资增建了龙泉寺的前座,还建设了钟鼓楼。当年,龙泉寺的敲钟,声闻十里。道光七年,乡贤林翰、陈方策、林钟华等人,又对龙泉寺进行复修。在光绪六年,这里又增建了何氏九仙楼。前殿门额上,还镶嵌着原“龙泉寺”石匾。一侧,“平潭不可移动文物——平原龙泉寺”的牌匾,是在2013年时设立的。

当进说,旧时,每年元宵节前后,龙泉寺都举行“迎上元”活动。那时,锣鼓、彩旗开路,走村串户,向各户致平安祝词。

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时,龙泉寺就设有“蔚文诗社”,每年端午、中秋、重阳节举行吟诗联唱。1920年,龙泉寺改设为学校,而后成为龙泉中心小学。“龙泉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寺庙,也是著名的学堂,来自苏平周边乡村的许多先辈,都在这里读书启智。”林凤华说。在采访中,不少村中老人表示,孩童时曾经在书院读过书,他们对百人齐聚共诵经典,书声琅琅的情景历历在目。

书院伴寺院,书声伴钟声,历经百年,龙泉寺无疑成为凤美村人传承耕读文化天然的平台阵地,也许当年林淑贞也曾在这里求学,行走寺庙院落,仿佛还能听到梵音书声的交响,在毓秀钟灵的环境中,传承这里优良的家教家风。

敢闯敢拼凤美人

在20世纪60年代,凤美村经济落后,许多村民靠着弹棉花为生。弹棉花是村民的老手艺,如今还有部分村民将这项技艺传承下来。

今年80多岁的村民林庆财早在六十多年前,就以弹棉花为业。“走,我带你去找找弹棉花的工具还在不在。”在一间祖屋内,木质的大木弓,磨盘等工具,被我们合力从角落里搬出,见到了天光。大木弓足有一米多宽,磨盘由花岗岩雕成,颇具分量。虽历史痕迹斑驳,却是弹棉花的必备工具。

弹棉花需要将棉花从棉枝上拆下来,然后用手或工具将棉籽和杂质挑出来,最后把棉絮捻成线或制成棉花被。“我们村的弹棉花技艺,是一项老手艺。”林庆财说着,熟练地拿起一把一米多长大木弓演示。弹棉花的木缒和弓弦早已无处找寻,他就用手模仿木缒有节奏地敲击,左右弹打间,仿佛能听到“嘣嘣嘣”作响,棉絮纷飞。

弹好的棉被再用磨盘压实,一般一天能制作一床。“以前农村办喜事都要弹一床棉花,一天一块钱,雇主还要包吃住。”林庆财说,那时,十里八乡都要来凤美村找工匠弹棉花,很受欢迎。

传统手艺赚不到多少钱,和许多村民一样,林庆财在年轻时也选择外出打工,还曾参加过鹰厦铁路的建设,用双手助力连通省内外的第一条铁路。不禁让人感叹,眼前“这位从小乡村的弹棉花匠,还有这般不平凡的打工经历”。

其实,林庆财是凤美村人敢打敢拼的缩影。据林凤华介绍,早年,许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参与隧道工程,谋取更好的发展,他们用一把榔头打出的隧道天下。

钱包鼓了的村民,许多人落叶归根,参与家乡建设,建起了新式楼房。漫步凤美村,可以发现,这里不仅有古朴的石头厝,还有许多现代化的小洋楼。登上一座五层楼高的新建村居,俯瞰村居,古朴和现代相融的村容村貌,一览无余。

远处,新建的村民文体中心,被绿意盎然的山林环抱。君山插云的奇景,与鳞次栉比的石厝,形成鲜明的呼应,见证了美丽凤美的一步步蜕变。

“现在,许多有拼劲的年轻人还在外地打拼,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林凤华欣喜于乡村振兴发展的同时,更希望留住凤美村的根与魂。

“每个村有着自己历史文化,如耕读之风、生产生活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它的根脉。”林凤华希望,通过各界力量的加入,系统收集历史资料,整理成档案保存。还希望做好林淑贞出生地故居、林氏宗祠的保护修缮工作,建起展览馆,充分展示旧有村落的历史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到凤美村。

相关链接

《石帆绝句》三首

林淑贞(清)

其一

共说前朝帝子舟,双帆偶趁此句留。

料因浊世风波险,一泊于今缆不收。

其二

双帆饱尽古今风,刻石为舟总化工。

十二万年同此渡,渡残日月转西东。

其三

千寻耸拔大江中,树立遥知造化功。

谁谓末流无砥柱,且看障得百川东。

这是林淑贞留下的《石帆绝句》三首,据1921年版《平潭县志》记载,当初这三首绝句一经写出,人争传之,风靡一时。时过百数十年,这三首诗依然常为海坛学人所津津乐道,传诵不止。

(记者 陈澜清 文/摄)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