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福建日报看平潭 > 正文
平潭:靠着一把榔头,拼出“隧道之乡”
2023-07-01 11:40: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季亚军  

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全国约80%的隧道都留下平潭人的手笔,鼎盛时期,10万平潭人在全国各地从事隧道相关工作,每年承接的隧道工程总值达上千亿元

靠着一把榔头,拼出“隧道之乡”

东南网7月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哲昊 程枝文)

平潭建筑队工人在为隧道爆破和开钻做准备。念望舒 摄

第五届工程机械设备展览会会场。蔡起辉 摄

由平潭建筑队参与建设的平潭岛内首条隧道牛寨山隧道。林映树 摄

6月30日,广西上峒高速埔龙山隧道,渣土运输车往来穿梭,福建锦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旗下的建筑队正在奋力施工,抢抓工期进度。

总长约5480米的埔龙山隧道属于特长隧道,是上峒路关键控制性工程,隧址区沟壑纵横,施工难度不小。“为此,我们调派了180多名精兵良将组成施工队,采用多臂钻、二衬台车布料系统等设备进行挖掘,目前整体进展平稳有序。”公司法定代表人代表林世发说。

今年48岁的林世发来自平潭苏平片区燎原村,他的父辈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隧道业,赚到第一桶金,便带领整个家族深耕隧道业,迄今超过30年。

事实上,平潭人从事隧道行业由来已久。“广州的桥,山东的路,中国隧道平潭造”,一句顺口溜,记录了平潭隧道业的兴盛。

纵观中国隧道行业发展史,平潭人靠着一把榔头,踏遍大江南北,勇闯高山溶洞,上演了一出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好戏,拼出了“隧道之乡”的美誉。

乌鞘岭隧道、温福铁路、京九铁路、青藏铁路……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80%的隧道都留下了平潭人的手笔。鼎盛时期,10万平潭人在全国各地从事隧道相关工作,每年承接的隧道工程总值达上千亿元,堪称业内传奇。

从乡镇工程队起步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古老的民谣道出平潭曾经的寂寥。

平潭四面环海,自古以来就是一座贫穷海岛,岛上怪石嶙峋,常年大风肆虐,土地难以耕种。

平潭隧道业得以发展,离不开一段艰苦奋斗的日子。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海防前哨的平潭,长期处于戒备状态,几乎所有平潭人都被动员起来,挖防空洞、建地下粮库,练就了一身打洞本领。一时间,当地乡镇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建筑工程队,许多青壮年争相加入。

1962年,永泰县的一条隧道由平潭平原镇的建筑工程队成功承接、施工,成为平潭人打造的首个隧道工程。由此,“平潭人会打洞”的名声开始在省内传开,平原镇也成为平潭隧道业的肇始之地。

海的儿女,敢闯敢干。平潭人开始走出海岛,积极与大型建筑企业接触,争取承包工程的机会。

在长年累月与岩石、土壤、流沙打交道的过程中,平潭建筑队积累了丰富的凿岩挖洞经验,熟练掌握了爆破、支护等与隧道挖掘相关的施工技术,在业内赢得良好口碑。

现在的隧道行业龙头福建省海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就是由最初的平原乡镇建筑队一步步发展而来。

公司董事长林仁生是土生土长的平原镇西营村(今苏平片区燎原村西营自然村)人,今年71岁,是平潭隧道业发展的见证者。“以前打隧道苦啊!没钱买设备,都是背着铁榔头、挥着铁锹、推着板车干。”说起过去的辛苦,他连连感叹。

林仁生说,凭着吃苦耐劳以及逐渐积累的口碑,平潭建筑队伍收获了许多大型建筑企业的青睐,他们将工程以劳务分包等形式交给平潭籍建筑公司。

苦累相伴、抱团发展,这几乎是整个平潭隧道建设大军的真实写照。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越来越多平潭人经家族、亲戚、朋友的引荐,扎进了隧道业。

27岁入行、53岁还乡,年近古稀的林正明是平潭“隧道铁军”中的一员。1982年,在亲戚的介绍下,林正明背井离乡奔赴位于山西的辛置隧道施工现场,成为一名隧道新兵。

初到工地,林正明就被安排到开挖班,得成天穿着安全帽、防尘罩、工作服、高筒靴等装备,在几百米深的山体之中来回穿梭。

隧道之中空气闷热潮湿,机械轰鸣声震耳欲聋,并没有吓退年轻的林正明。相反,他在工地上十分勤学肯干,很快就掌握了多种施工技术,并开始操作重达50多公斤的风枪,在岩层上进行难度极大的钻孔作业,为隧道工程开路。“一天下来,总是满身泥浆、尘土,累得一沾枕头就能呼呼大睡。”他回忆道。

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林正明很快就从工人升到了领班,并常年往返于陕西、广州等地的隧道施工现场,最终更是一路做到了工程承包商。“在土木工程中,隧道施工难度最大、危险系数最高,咱们平潭人唯有吃苦耐劳、精于钻研,才能打响名号。”林正明说。

开启高速发展模式

步入新世纪,平潭隧道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大大小小的隧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那时,建筑队一般是由企业底下的工头招揽成队,工程工期结束后就散伙。”林仁生说。

跟随大型建筑企业,平潭建筑队一路翻山越岭、穿江达海,参与了许多重大工程隧道项目的建设,足迹遍布全国20余个省区市,串起了各个城市往来的通途。

彼时起,平潭隧道业逐渐走向规模化发展,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资料显示,2004年平潭隧道业年创产值约40亿元,2006年这一数字跃升至63亿元,成为当地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为了做大做强隧道工程业,当时,平潭通过设立隧道业劳工输出中心,对农村富余人员进行培训并推介给各隧道施工企业,实现劳动力供需对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平潭隧道从业者紧抓机遇,积极寻找合作伙伴,顺势将兰渝高铁、南昆高铁以及兰新高铁等大量隧道相关项目收入囊中。

生意多了,企业发展的底气更足了。也是在这时,平潭隧道企业开始加大关键设备和工艺的投资比重,采购了湿喷机、液压栈桥等大型机械装备,实现鸟枪换炮,提升企业竞争力。“一组施工设备,动辄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就是企业安身立命的保证。”林仁生说,那时公司办公楼的布告栏上总是密密麻麻的,整齐罗列着他们所承建的工程项目进度,包括青藏铁路等举世瞩目的重点工程。

此后,平潭隧道产业越做越大。高峰时期,放眼全国,上千个平潭施工队伍奋战在各个隧道工地一线。仅在福建省,高达85%的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都由平潭工程队负责施工。

即便在许多年之后,林仁生仍清楚记得当年的盛况。“那些年,春节刚过不久,村里的青壮劳力大多会赶在元宵之前,就启程奔赴各个高铁、地铁的隧道工地现场。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有四五千元,具备特种技术的炮工工资每月有1万多元。”他说,“当时,平潭许多家庭的主要收入都与隧道业密切相关。”平潭隧道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了数以千计的农户致富。

风险挑战接踵而至

然而,好景不长。

2010年后,国家对工程承包的管理日趋规范,不少大型建筑企业纷纷成立自己的专业隧道公司,平潭隧道企业的优势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各地高铁城轨建设降温减速。

“2011年至2014年间,平潭隧道企业的工程量缩减约30%,盈利水平出现巨大波动,整体竞争加剧。”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产业协会会长林文说。

市场需求不足、业务量大幅缩减、融资端断链、成本不断增长……多种负面因素叠加之下,昔日高歌猛进的平潭隧道业进入寒冬。

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平潭隧道业长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始终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无法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平潭隧道企业一般都是各自承建工程,一直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力。尽管国内大多数重大隧道工程都是由‘平潭帮’完成,但受制于总承包资质不足,绝大多数平潭隧道企业只能在大型建筑企业麾下做事,获得的利润一再被压缩。”林文说。

由于市场低迷,加之经营不善,许多平潭隧道企业只能挣扎于盈亏线边缘,一些建筑队因缺乏资质、资金支撑而黯然退场,整个行业面临洗牌。

同样地,就连一些“隧道二代”也陷入进退两难之境。

出生于1989年的平潭人游荣辉高中毕业后,就跟着父辈在工地上奔波忙碌。“除了我,我的叔叔、舅舅、表兄弟们都在外头跑工地。我们都经历了隧道业最好和最差的时光,高峰期收入的确丰厚,但低谷时处处碰壁,拿不到工程款和工资,生计都成困难。”

置身隧道业十多年,游荣辉一直在寻找回乡发展的机会。在游荣辉看来,隧道业总是哪里有活就往哪里去,一年四季以板房为家,归属感并不强。“工地一般都在偏远的山区,几乎与世隔绝,手机信号极差,很难联系到家人,只能从早到晚埋头苦干,靠卖力气赚钱。”游荣辉说,他的理想是趁着年轻,“靠着积攒的财富创业,当个小老板”。

面对多重困境,这样一个松散、粗放型的传统产业该如何转冬为春,在新一轮竞争中续写辉煌?

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后,号召“产业集聚、隧道回归”,明确提出推动单一的隧道业向全产业转变、劳务为主的低资质企业向综合性高资质企业转变、传统家族式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以求整合隧道及相关配套产业,引领平潭隧道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贯通产业链上下游

对接外省订单、策划行业展会……最近一段时间,平潭宇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旺福忙得不可开交。

深耕隧道工程十多年,许旺福深谙这个行业的诸多痛点与需求。为了破解隧道机械设备采购不透明等问题,从2016年起,他就着手业务转型,并借力“互联网+展会”,成功牵头在平潭举办了6届工程机械展会。仅在去年2月举办的展会上,就现场成交1.2亿元。

“希望通过展会活动,在平潭打造集设备展览、论坛、商务洽谈等为一体的平台,发挥工程机械厂商和隧道施工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推动工程机械交易上下游产业链聚集。”许旺福说。

近年来,平潭积极引导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平潭籍隧道人,带着资金、设备、人力等优势资源,回归家乡、创办企业,不断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以期打造隧道产业集群。

着眼于此,当地政府密集出台《进一步促进建筑业发展实施意见(2022年修订)》《关于支持隧道业企业资质提升扩大业绩采认范围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经营贡献奖励、优质工程补助等方面,推动优质隧道企业、项目落地,加快补齐工程机械制造等产业链短板。

以福建省祥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平潭投资1.2亿元打造了占地32亩的隧道施工机械设备生产基地,可进行全液压隧道衬砌台车、全液压无轨衬砌台车等工程设备的制造。自今年3月试生产以来,公司每月产值均超500万元。

不仅如此,平潭还引导隧道企业抱团出海,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作战,承接国外高铁隧道建设业务,并带动机械设备销往海外。平潭建筑队伍已先后在马来西亚、肯尼亚、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接隧道工程。

如今,在隧道产业的带动下,平潭建筑业规模正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0—2022年,平潭建筑业产值分别为191.48亿元、202.39亿元、205.15亿元,呈逐年攀升态势。

下一步,实验区将进一步优化隧道相关产业结构,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不断招引更多好项目、大项目,努力打造隧道产业集群。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