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共同家园 > 正文
专家论道 推动南岛语族考古研究
2023-08-25 16:26:54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古基因组研究为南岛语族溯源提供重要线索;平潭西营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为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研究提供重要的考古材料;将“四重证据法”应用到体系研究中,勾勒出南岛语族文化环太平洋传播规律……近日,“环太平洋史前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岚召开,海内外近6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携手打造平潭国际南岛语族文化交流平台和学术高地。

这场学术研讨会提出了许多关于“环太平洋史前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现,记者采访部分专家,将专家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

古基因组探究揭示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路径

付巧妹是国际古遗传学领域的领军科学家,今年6月,因构建欧亚,特别是东亚十万年来人群的遗传演化图谱,揭开过去人群的多样性,并为他们在遗传上如何影响当今人类的基因组成和适应性特征带来新的见解,在法国巴黎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杰出青年科学家国际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的中国科学家。

付巧妹在现场提到,从古基因组角度开展的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是新兴的国际前沿和交叉学科。“眼下,不同时间和地点人类古基因组数据的涌现,带来大时空框架下研究人类迁徙与演化历史的可能,古基因组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不断为更大限度获取早期人类基因组开辟新的窗口。”

付巧妹表示,2020年前,我国南方人类古基因组相对空白,近年来,尤其是古核基因组捕获技术的开发和不断改良,为我国南方温暖潮湿、酸性土壤环境下保存的人类骨骸样本的古基因组研究带来新突破。

付巧妹提到,有关东亚南方与东南亚古人群的迁徙演化,基于颅骨形态特征研究提出“两层假说”。“第一层”是狩猎采集人群,包括东南亚和平文化人群、中国东南沿海距今4500年及以前人群;“第二层”是后来的农业人群(以现代东亚人为代表),“第二层”人群的扩张取代了“第一层”人群。

通过捕获分析我国福建、台湾地区距今12000年至300年间个体的20例古基因组,付巧妹研究发现,以福建奇和洞人和台湾亮岛人为代表的我国新石器时代南方沿海人群并不属于“第一层”人群,他们并不含有明显属于“第一层”人群的遗传信息,反而与现今东亚人群、南岛语族人群有着直接而延续的关系,由此对“两层假说”予以修正。

同时,研究明确以我国台湾阿美人、泰雅人等少数民族、太平洋西南部岛民为代表的南岛语族人群与福建古人群同源,且可追溯至12000年前,为探究南岛语族的起源和扩散路径等问题提供重要遗传学证据。

另外,付巧妹还通过捕获分析我国广西地区距今11000年至300年间个体的30例古基因组,揭示了东亚南方与东南亚地区人群在农业文明出现之前已存在基因交流,为两地人群的交流模式和动因带来新的认识。

付巧妹表示,这些古基因组研究以切实的遗传学证据,绘制出东亚南方万年来人群复杂的遗传演化图谱,既为溯源南岛语族和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提供重要线索,也对填补东亚和东南亚史前人群的互动历史细节、修正东亚南方人群的演化模式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童艳清:

要重视构建中国视角的学术话语体系

“南岛语族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文明扩散路径的溯源涉及环太平洋文化体系的建构,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国际学界对于南岛语族的研究多从考古、语言和人类学视角出发。”童艳清说,他们此次研究选择南岛语族类国际顶尖研究水准的SSCI期刊论文,对目前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以南岛语族为主题的所有1309篇文献,进行数据主题挖掘和主题聚类划分,识别文本中的关键术语并探索其关系。

童艳清表示,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国际学界存在选择性忽视南岛语族在中国大陆华南地区起源的相关考古贡献,对于南岛语族的渔农牧经济以及民俗仪式的文明传播方面的研究尚需拓展。

童艳清等人结合文物相关文化主题的框架,将人文社科“四重证据法”应用到南岛语族文化环太平洋传播的体系研究中,从而形成环太平洋南岛语族共同体传播体系的研究框架,发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其中,一级编码是南岛语族的地理起源。壳丘头文化和其后发展起来的福建新石器时代文化,表明了南岛语族是以福建沿海为源的新发展阶段,证实了台湾史前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文化一脉相承,地理与生物的起源证据为南岛语族文化传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二级编码是南岛语族的流动扩散;三级编码是“神话—仪式”的环太平洋民俗传播;四级编码是文明扩散模式,无意识的迁徙式文化交流。

童艳清表示,“四重证据法”可以勾勒出南岛语族文化环太平洋传播规律,为南岛语族人群起源于亚洲大陆地区并扩散至环太平洋地区的过程提供了一个立体全面的传播视角。

“当下南岛语族相关研究中有影响力的学者主要集中并活跃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相关的国际研究跨区域的合作并不密切,相对独立的研究态势使得大量源自中国大陆的民俗史料研究被忽视,极大地影响了南岛语族文化研究的国际进程。”童艳清说,要重视构建中国视角的学术话语体系,警惕部分文献政治性地解读和宣扬、无视南岛语族形成与发展的完整历史。此外,要共建文化纽带,联合沿线岛国共同申报“南岛语族迁徙”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积极牵线搭桥,发挥数字赋能力量,召开学界会议与合作,增强环太平岛国学界对中国的认可度和信赖度,提升中国南岛语族研究在国际学界的话语权。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

平潭西营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西营遗址位于平潭平原燎原村西营自然村东北部,海拔约13米,地形平坦,目前为农田耕地,地表种植花生、红薯等作物。1992年,西营遗址经考古调查发现,当时在河流断面处可见厚约50厘米的贝壳堆积,地表可见陶片和石器,为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在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博物馆等单位的配合下,2022年9月,张闻捷等人开始对西营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面积为300平方米,取得重要收获。

据张闻捷介绍,经考古发现,西营遗址可见5层地层堆积,④⑤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其中⑤层为发掘区普遍分布的贝壳堆积层,贝壳种类包括牡蛎、泥蚶、青蛤等十余种,目前贝壳样品碳14测年结果为距今约6800年至6500年,⑤层贝壳堆积层中还发现了早期人骨,目前人骨碳14初步测年结果为距今约7300年。在④层和⑤层贝壳堆积层中发现有陶器、石器等文化遗物,从器类、形态来看,遗址年代应该与平潭祠堂后山遗址的年代相近,距今约7000年至6500年,与台湾大坌坑文化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西营遗址是目前平潭岛上发现最早的史前遗存之一,归纳西营遗址出土器物的特征,对完善平潭岛乃至福建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年代序列和文化谱系具有重要意义。”张闻捷表示,西营遗址的考古材料或可为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早期文明发展、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等相关问题提供支撑,还可以为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研究提供重要的考古材料。

“西营遗址也是平潭岛上保存最好的贝丘遗迹。”张闻捷说,运用动植物考古、科技考古、实验考古等方法,可以对西营遗址贝类、动物骨骼乃至植物遗存进行鉴定和统计,探索古人类饮食结构、采集狩猎捕捞行为等问题,对西营遗址乃至平潭岛新石器时代生业经济(即生存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状况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

“西营遗址还发现了迄今为止平潭岛上最早的人骨遗存。”张闻捷说,通过对人骨进行古基因组提取与分析,可以帮助探讨新石器时代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人群的特征和行为模式,包括古人类饮食、健康、风俗习惯等,丰富东南地区史前人类基因库,并进而与台湾地区出土早期人骨数据进行比对,进一步帮助研究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相关重大课题。

张闻捷计划,以西营遗址为切入点,将遗址放至平潭岛这一大的地理单元,探讨西营遗址与壳丘头遗址群之间的关系,大致描绘出新石器时代平潭岛上的聚落分布格局和变迁,探讨平潭岛内部各文化遗存之间的相互关系。

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苏文菁:

构筑起过去跟今天、今天与未来的联系

“波利尼西亚人的寻根活动,正是我们带到平潭的。”谈起和平潭的不解之缘,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苏文菁脱口而出。

2010年7月,一场“寻根之旅”令平潭走入国际视野。6名来自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南岛语族后人登上仿古木舟,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启程,远航1.6万海里后,抵达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所在地。此趟惊奇的旅程,证明了先民在没有人工动力的情况下乘木舟漂洋过海的可行性。

“彼时,上海正在举办世博会,许多南太平洋的岛屿国家正在参展。当时,他们希望基于他们知识体系里祖先漂洋过海从亚洲大陆到南太平洋诸岛的这件事,进行一次实验考古学的回溯。”苏文菁说,因为壳丘头史前遗址与南岛语族扩散有考古上的渊源,所以建议法属波利尼西亚独木舟协会发起的这场“寻根”活动到平潭举行,并在壳丘头遗址种树立碑纪念。

近年来,苏文菁一直致力于关于海洋文化的研究,她说,海洋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南岛语族的祖先可以借着季风洋流,从亚洲大陆的东南端迁徙,同样,他们也可以在不依靠人工动力的情况下,从现在的居住地返回原乡,所以这个活动被称为“寻根之旅”。

“‘寻根之旅’活动的成功,首次在中国媒体界以及民众中间,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国海洋族群跟南岛语族、世界海洋文明相勾连的普及工作。”苏文菁说,“我们科研工作者也想通过南岛语族寻根,将海洋族群和台湾少数民族相联系,通过对中国海洋族群身份的探寻,来更好地推动海洋文化、海洋强国建设。”

正因为此次活动,苏文菁将目光聚焦到了南岛语族文化。曾作为省政协委员的她,极力活化平潭岛等地的南岛语族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研究,还建议在平潭壳丘头遗址建设南岛语族海洋文化博物馆,并推动促进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公园项目立项、考古、规划工作。

“如今平潭成立了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南岛语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未来,平潭应该继续将旅游的发展和海洋文化结合起来,不要仅限于通过考古发现平潭的过去,而且要构筑起过去跟今天、今天与未来的联系。”苏文菁说。

在苏文菁看来,中国旅游已经进入了2.0的阶段,其特点就是以文化带动旅游。“第一阶段是看山看海,第二个阶段就是体验文化。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怎么在海上生活,怎么利用季风洋流驰骋太平洋,这才是海洋旅游区别于内陆的特别之处。”苏文菁表示,福建的海洋优势是祖先留下的海洋文化遗产,要让平潭的海洋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很好地活化起来、呈现出来,因为它对今天的海洋经济特别是滨海文旅产业的发展有着增值赋能的作用。(记者 陈澜清)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