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平潭要闻 > 正文
平潭与“海丝”的不解情缘
2023-10-18 11:19:48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十年来,平潭立足实际,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探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平潭经验。

非洲法语国家菌草技术培训班学员在岚查看菌草生长情况。(资料图)

一条航线

突破200亿元!这是去年平潭外贸进出口交出的一份成绩单。物流贸易如今是平潭的一块闪亮招牌。

这绝非偶然。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作为福建第一大岛,平潭一直扼守着“海上走廊”——台湾海峡和闽江口的咽喉部位,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商船舟楫往来不绝。

平潭海坛海峡是这段历史有力佐证。这里是我国沿海沉船遗址分布最密集、种类最多、年代序列最完整的海域,堪称“水下遗址博物馆”。沉睡的多条古船中就包括“碗礁一号”,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这艘沉船所载的景德镇瓷器中包含雏菊纹瓷盘、微缩瓷器、高足盖杯等外销瓷器,从中可以一窥清代海丝风华。

除了“碗礁一号”,考古专家在海坛海峡还相继发现了“碗礁二号”古沉船、五代沉船遗址、西南屿宋代沉船遗址、九梁明代沉船遗址等。“这些遗址埋藏着众多陶瓷器,如果将它们可能的产地、出发港和同一时代在海外发现的沉船遗址联系比对,便可大体勾勒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羊泽林说。

向海而歌,大海给予平潭人民底气与信心,一代代岚岛儿女凭借“一柄橹桨下大洋”的勇气,闯暗礁、跨险滩,行船千万里,大力发展海上运输业,闯海故事世代相传。

在平潭主岛以东的牛山岛,至今矗立着一座灯塔,它是台湾海峡北部的主要助航标志,也成为岚台海上贸易的生动注脚。

平潭民间俗语有云:第一好去番,第二好过台湾。这里的“去番”是指到东南亚一带贸易经商,而“过台湾”指的是去台湾做生意。原来,平潭人自古借航运之便,以台湾为中转站,到更远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并将海上贸易通道拓展至太平洋东海航线的各大港口。

平潭综合实验区是闽台合作的窗口,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2015年4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片区正式揭牌,打开了平潭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同年,在《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发布,提出“支持福州、厦门、平潭等港口城市建设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乘势而上,逐浪前行。这些年来,平潭积极推广应用全球溯源体系,支持菜鸟跨境保税仓(天猫国际)及中心仓(淘分销)等相关业务拓展,大力发展对外物流贸易,新增多条对台客货运航线,利用对台“空运速度、海运成本”的通道优势,打通“平潭—台湾—全球”的物流通道。

去年,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100亿元,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对台贸易额突破180亿元,平潭跨境电商保税进口业务量蝉联全省第一,对台海运跨境电商业务量居全国第一。

一株菌草

“菌草技术是非常先进、实用的,在固沙方面作用巨大,感谢这次有机会来学习,之后我也会建议更多人来中国学习菌草技术,这是非洲所有国家都需要的技术。”9月23日,非洲法语国家菌草技术培训班学员IrambonaClaude到平潭长江澳参观考察菌草种植时说。

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也是中国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这株“中国草”从福建走出来,走到西部、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现已在17个国家建成菌草技术培训示范基地,技术传播到100多个国家,为当地脱贫致富提供了中国方案,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在菌草技术应用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平潭的贡献。

平潭季风气候明显,全年6级以上风力约200天,8级以上约80天。平潭有5大沙荒风口,其中长江澳风口为最宽、最大的一个。长江澳风口宽度为5.3公里,平均纵深2公里,海岸前沿风口纵深200米地带因季风和飞沙作用,形成沙丘地带,造林难度大。

2010年起,平潭不断在长江澳海岸线推进造林。20世纪80年代,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发明了菌草技术。2018年开始,林占熺带领技术团队在长江澳用菌草技术开展防风固沙和改良盐碱地试验示范。如今,长江澳已成为热门旅游区域。

2018年至2023年,实验区与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展菌草改良盐碱地试验,在幸福洋滩涂吹沙地建设菌草改良盐碱地研究与示范基地。菌草改良盐碱地关键技术为盐碱地治理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路径,不仅让毗邻幸福洋的马腿村得到发展,试验成果还在宁夏、河南、江苏等地的盐碱地推广应用。

经过多年选育、试验、创新,功能从防风固沙到“以草代木”种菇,再拓展到菌草饲料、菌物肥料等领域,菌草也成了大家心中的“生钱草”“幸福草”。未来,这株小小的菌草还将被赋予更大的使命,走向更远的地方。

一艘独木舟

2010年7月,一场特殊的“寻根之旅”展开。6名来自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南岛语族后人登上仿古木舟,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启程,最终抵达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所在地,证明了乘独木舟漂洋过海的可行性。

而距今6000多年前,百越族群从平潭出发,乘坐独木舟横渡海峡抵达台湾,并在外扩散至太平洋岛屿定居。

1985年考古挖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和石器可以佐证。当时发掘出土的众多磨制石器中,有段石锛引人眼球。所谓“有段”,就是在锛的背部偏上处有横脊、凹槽或台阶,故称有段石锛。

这是平潭史前人类创造海洋文明的有力证据。目前,考古界普遍认为,出土有段石锛的岛屿,极有可能就是百越人海上活动的范围。

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被认为极有可能是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数千年时光流逝,作为祖先出发地之一的平潭,成为南岛语族心灵的故乡,系着他们的乡愁。

造福人民、惠及民生是共建“一带一路”不变的目标。在此引领下,平潭以“一岛两窗三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对外开放先行先试,面向世界,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2017年,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举行,中国与来自四大洲12个岛屿国家的海洋部长相聚平潭,构建基于海洋合作的“蓝色伙伴关系”。

近年来,作为全国唯一国家级海岛综合科研机构——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与斯里兰卡、泰国、韩国等国家建立常态化联络与工作机制。

2021年,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论坛在岚举办,百余名来自中国和太平洋岛国地区的政府官员、使节代表、企业家及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就如何深化中太国际合作,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开展深入研讨。

2023年,实验区外侨办与太平洋中国友好协会签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备忘录,平潭与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当市举办了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签订仪式,持续推动实验区与太平洋岛国在各领域深化交流合作,推动资源互补、贸易互通、产业互促。

……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千百年前,百越族的独木舟从平潭出发,航行到南太平洋。千百年后,平潭成为台湾海峡中一艘“巨轮”,御风前行,必将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记者 杨咏林 林小玉)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