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共同家园 > 正文
平潭水下考古再出圈
2023-11-24 16:12:54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平潭岛作为福建省第一大岛,西侧为海坛海峡。海坛海峡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水道”,也被称为“沉船博物馆”。从2015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在海坛海峡持续开展水下文化遗产调查与发掘工作,平潭水下考古进入公众视野,众多考古“成绩单”让世界瞩目。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指导的考古类纪录片《丝路上的水下考古》在湖南卫视、芒果TV、风芒上线,其中分剧集“海坛寻踪”的热播让平潭水下考古再次“出圈”。

纪录片讲述水下考古故事

海坛海峡“黄金水道”有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01号”上有哪些“黑科技”?考古队员们遇到台风和暴雨,如何开展水下调查工作?发掘的出水文物如何进行数字化采集?这些精彩的内容都能在这期“海坛寻踪”专题片中找到。

4月至7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结合既往研究基础,在“中国考古01号”的助力下,对海坛海峡展开了水下考古区域调查,揭开海上丝绸之路“黄金水道”的秘密。这期节目就以此为契机展开,讲述面临台风等恶劣天气的挑战,水下考古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在海坛海峡寻找海底沉船的故事。

白天漂在大海上,晚上睡在小岛上,是考古队员们的真实工作写照。在屿头岛,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甘才超的指导下,几名“95后”年轻队员在岛上渔民家进行陆地调查,并登上“中国考古01号”,运用现代海洋物探设备,对水下文化遗存进行探查。

经过连续两个多月的辛勤工作,他们在海坛海峡南段A区及周边线索海域一共搜寻了40平方公里海域,完成了100多件文物标本测量与绘图工作,基本掌握了这片海域的水下文化遗存分布情况。“我们不仅要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好,也要挖掘、研究、利用好,把‘海丝’这种开放、包容、进取创新、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参与此次工作的水下考古队员贾如真说。

节目还展示了大量在海坛海峡水下考古发掘出的五代越窑青瓷花口盘、元龙泉窑印花大盘、明青花开光花卉纹大盘等珍贵瓷器,尤其是清代“碗礁一号”上的瓷器,绘画纹饰繁密,历经数百年瓷器色彩依旧鲜艳,如同刚出窑的新瓷,令人称奇。这些文物,生动展现了海坛海峡水下文化遗存之美,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文物魅力。

据悉,4集考古类纪录片《丝路上的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指导,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制作,四期节目主题分别为“丝路遗珍”“海坛寻踪”“不朽航程”“泉州探秘”,分别拍摄了福建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发掘、“南海I号”项目、海坛海峡水下调查、泉州湾宋代海船修复4个考古现场。

“黄金水道”将焕发新生机

“从空中俯瞰,平潭岛像是台湾海峡里一艘永不沉没的巨轮,悠悠千年,无数船舶来过,又从海坛出发,航行到更远的国家和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站在新时代的海岸,怎么样更好地发掘、保护、研究、利用、传承好文化遗产,平潭作出了回答。沉舟侧畔千帆过,‘老’树前头万木春。新的‘黄金水道’的故事,将继续书写下去。”这是节目中主持人的结束语,也道出了海坛海峡水下考古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海坛海峡海域暗礁遍布,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其余季节多为东北风,是世界上最强风区之一,也是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密集分布区之一。千余年来,复杂的海况和星罗棋布的礁石、恶劣的天气,给海坛海峡留下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

为什么以前大部分古代商船只从海坛海峡航行,而不走隔岛相望的台湾海峡?

节目中,水下考古专家、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姜波给出了解释:“货物在沿海港口出海的时候,一般是小船装载,由于导航和补给等原因需要贴岸航行,所以海坛海峡自古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2005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在海坛海峡持续开展了水下文化遗产调查与发掘工作,当年对“碗礁一号”清代沉船开展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出水1.7万多件精美的清代康熙时期的江西景德镇青花瓷。此后,娘宫五代沉船、西南屿宋代沉船以及九梁礁明代沉船遗址被相继发现,这些水下文化遗存,时代序列完整,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

“海坛海峡的水下文化遗存分布非常丰富和集中,在全国来说,可能是最集中的区域之一。”甘才超介绍。目前已确认12处水下遗存,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实物佐证。

“平潭海坛海峡水下考古遗址公园将与平潭的半洋石帆旅游景点有机集合,海坛海峡‘黄金水道’将以考古的视角焕发新的生机。”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羊泽林说。

2013年,平潭海坛海峡采用保护区的概念进行水下文物调查。考古专家把整个海坛海峡将近100平方公里的海域,都划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目前正在对其开展完整、系统的覆盖式调查,初步构建海坛海峡海域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化系统,重建调查区域内水陆文化遗产的时空关系,为今后的保护、研究、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提供依据。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规定了原址保护、最小干预等保护原则。以此为依托,今年3月,平潭海坛海峡水下考古遗址公园——水下考古基地(一期)启动施工;6月,该项目顺利通过完工验收,将为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学术交流、教育研究等提供交流合作与发展空间。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辛光灿表示,当前,平潭正在推进海坛海峡水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并联合考古界力量对发现的水下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将其转移至博物馆。“此举有助于保护平潭文化瑰宝,留住历史根脉,进一步提升平潭知名度,助力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

对话考古专家羊泽林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羊泽林作为亲历海坛海峡水下考古的专家,他与平潭水下考古结缘十余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坛海峡附近的海域进行调研与复查。

记者:水下沉船考古打捞方式有哪些?

羊泽林:目前全球水下沉船考古的打捞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提取船上文物后拆解打捞沉船;二是采用围堰抽水进行考古发掘后再打捞沉船;三是特制沉箱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整体打捞。具体采用哪种打捞方式,要根据不同的遗址类型和特点来进行设计。

记者:海坛海峡水下有哪些“真宝贝”?

羊泽林:海坛海峡有各具特色的沉船遗址,如发现我国年代最早的分流尾屿五代沉船遗址,出水一批五代时期的浙江越窑青瓷;大练岛西南屿宋代沉船,出水一批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老牛礁二号”清代沉船,还发现日本明治时期的银圆以及清代铜钱……还有一些为沿途过往船只提供补给、避风和贸易的港湾,从而形成年代延续时间长、遗物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如小练岛东礁村水下遗址,发现大量宋代至清代的陶瓷器和固定船只的碇石等遗物。

记者:这些水下遗存有什么研究价值?

羊泽林:如果将海坛海峡水下遗存发现的各类陶瓷器,从它们的出水地点与同时代的同类型器物在海外的发现地相联系,就可以看出它们当时的目的地或路线图;再链接这些陶瓷器可能的出发港与它们的产地和窑口,便可大体勾勒出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经过海坛海峡向世界各国各地区输送的各类中国贸易陶瓷,不仅作为日常用品融入当地的社会物质生活,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对当地的习俗、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海坛海峡水下文化遗存自五代至清代,在此期间,不论是南来北往经过的(如平潭分流尾屿五代沉船),还是从福州港口始发出行的(如“碗礁一号”清代沉船等),这些航船都有可能在此地折“楫”沉沙,在海底留下历史的遗存,成为今日水下考古探索的遗产。(记者 陈澜清)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