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 > 权威辟谣
食药监总局:治理食品安全网络谣言要打“组合拳”
2017-04-19 09:02:26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分享到:

央广网北京4月18日消息(记者潘毅)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在长辈们的朋友圈里,“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这样的内容占据相当的一部分,像是《女子一口气吃下40个小龙虾,肺部出现多处空洞》、《西瓜和桃一起吃会中毒》……这些食品药品的谣言利用网络大肆传播,混淆视听,甚至引发恐慌。到底这些谣言如何产生,如何扼制食品药品谣言的传播?

“舌尖谣言”背后有着怎样的传播逻辑?

当前,食品安全领域已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总结这些“爆款”谣言,往往都有其规律。

一是有意编造,别有用心。造谣者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甚至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

三是旧闻翻炒,刻意抹黑。造谣者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掐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新瓶装旧酒;将日期模糊或者删除乔装改扮,误导百姓。

四是戏虐嘲讽,负面传播。造谣者对影视片段进行配音配文,利用互联网以年轻群体为主、低龄受众猎奇心理重的特点,形成裂变式传播。

今年2月中旬,一条“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络中疯狂传播,视频中,一位女士从买来的“紫菜”中取出几块泡在水里,拽不开、嚼不碎,判断这是用废旧黑塑料袋做的。随后,“塑料紫菜”事件被辟谣,但是紫菜行业受到重创。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院副所长苏婧说,这一事件的产生,正是“现身说法”式造谣的典型手法。

一些谣言还会假借“国外研究”之口造谣,断章取义、内容仅部分属实,整体结论与原研究背道而驰,牛奶和维生素A纷纷“躺枪”。混淆行业专有名词、误导农兽药残留话题,也都是造谣者的常见手段。

还有一种最简单、科学信息含量最低的谣言,就是利用“食物有害”、“食物相克”等说法造谣。这类谣言利用民众恐惧诉求和道德绑架,常常加上“紧急”、“震惊”等字样。

食药监总局:治理食品安全网络谣言要打“组合拳”

为了降低食品安全谣言对社会公众带来的恐慌,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提升公众辨别谣言的能力,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在2016年发布了500多条科普知识和辟谣信息,并且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通专栏,定期回应提问。食药监管总局还与其他政府部门协同合作,建立谣言批驳机制。与媒体合作,建立谣言批判平台。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长期在微博、果壳网等平台与谣言直接“过招”,在他看来,造谣已成产业,必须有足够强的声音来与之抗衡。今年2月,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局长毕井泉再次明确,谣言要揭露,制假售假要揭露、批评,要严惩,他表示,对这种造谣者,食品安全法里面是有明确规定的,要给予治安拘留的处罚,要严厉打击;同时,媒体应该找专家及时分析,看看这种案例有没有可能。第三,他也提醒消费者增强判断意识,不要盲目传播这类谣言消息。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