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 > 权威辟谣
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应视同网络谣言
2017-08-18 09:44:04  来源:新华网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张海燕
分享到:

前不久,东北大学毕业生李文星误入传销组织致死事件引发舆论关注。生前通过BOSS直聘网站应聘的公司被传销组织冒名,是导致李文星死亡的关键一环。

网络招聘平台给求职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求职者因其发布的虚假信息,陷入五花八门的骗局,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亡。此类现象不仅早已有之,且大量存在。

“李文星事件”之所以被关注,是因为其引发了公众两种情绪:对传销毒瘤何时能根绝的普遍愤怒,对背负改变家庭命运寒门弟子的一声叹息。

一项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在线招聘市场规模为54.7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139.9%。超过一半的求职者通过招聘平台找工作,其中,有高达51.24%的人表示自己或熟人有过在招聘平台受骗的经历。

比如,还没正式入职,就被告知要交培训费。刚毕业的原平(化名)从山西来北京求职的半个月里,遭遇了好几次这样的招聘骗局。“一些公司挂羊头卖狗肉,打着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的大公司名号,吸引求职者去面试。”原平说。

一些网络招聘平台也成为虚假兼职信息的集散地。据360智库报告,仅今年上半年,猎网平台共接到10882人举报网络诈骗,其中1617人举报遭遇虚假兼职——这是所有网络诈骗中报案最多的类型。

家住南京鼓楼区的张女士近日通过网络兼职平台,找到一家名为福建上杭亚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做刷单兼职,按照对方所讲的操作方法,张女士先后刷单9次,由于对方自称没有银行账号,她通过支付宝向对方共支付27360元,后感觉不对,发现本金和佣金均未收回,遂报警。

网络招聘平台是发布招聘信息的把关人,招聘骗局多发,凸显了招聘平台审核把关不严的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一些招聘平台为让KPI(关键绩效指标)数据漂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低了审核门槛。

更有甚者,一些招聘平台还出现了内部员工迫于业绩考核压力,倒卖求职者简历信息的现象。

据一则公开的判决案例显示,2016年,智联招聘公司员工申某,因难以完成业绩压力,而利用系统漏洞非法获取用户简历资料,并向外兜售。通过与有招聘需求的公司签署服务合同后,给予对方公司下载简历的权限,每份简历售价为50元——这是智联招聘的经营模式。

互联网确实有匿名性的特点,但不同于论坛、贴吧上的网民,使用网络招聘平台的求职者,是为寻求匹配自己所需的真实招聘信息,而不是藏在网络背后利用其匿名特点来娱乐和社交。作为招聘平台的第三方,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审核职位及其发布者的真实性,让求职者减少信息不对称,而不是成为招摇撞骗者利用的工具。

“平台是它建的,规则是它起草的,发布的招聘信息是它选定的,大数据也是掌握在它手上。看似是招聘方给平台付费,其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求职者的血汗钱养肥了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如果求职者遭受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与不实虚假招聘信息的疏于审核这一过错存在因果关系,平台主体必须依法承担责任。

网络招聘平台是互联网催生的新鲜事物,不同于传统的线下面对面招聘,在网络招聘平台产生的纠纷,往往很难维权。不少求职者因为损失不大,往往自认倒霉,上网责骂几句了事;即使报了案,常常也因案值小和难追查而不了了之。

“广告主管机关是工商部门,招聘涉及劳动部门,网络招聘还涉及网络主管部门,招聘过程中有违法犯罪行为又涉及公安机关。”刘俊海认为,这需要铸造监管合力,建立跨市场、跨地域、跨部门信息监管合作机制。相关主管部门还可联合开展全国性的执法检查,积极鼓励公众举报虚假招聘信息的线索。

网络招聘平台不是法外之地,平台上发布的虚假信息,应视同网络谣言。要像打击网络谣言一样,重拳治理招聘平台,规范其信息发布,如此,才能为广大求职者把好关、放好哨。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