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晋江东石镇萧下村古乐“十番” 口口相传百年

qz.fjsen.com 2012-04-11 16:04  王婉芳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晋江经济报4月11日讯(记者 王婉芳)

核心提示:相传清朝年间,晋江市东石镇萧下村10名街坊手持10种不同乐器,相聚一起演奏,曲风欢快明亮,是谓“十欢”,后改称“十番”。每逢十番歌曲表演,台上,各路班社管弦齐鸣、热火朝天;台下,市井百姓如痴如醉、欢声笑语……衍变至今,东石镇萧下村的民间社团潇湘莞尔轩仍保留着这种古老的民乐。

昨日,潇湘莞尔轩负责人萧振作告诉记者,十番在2009年被列为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正在整理相关资料,为今年申报省级非遗做准备。

10种主乐5种配乐

十番,顾名思义是由十种主要乐器演奏,分别为琵琶、三弦、二弦、高胡、二胡、笛、管、笙、瑟和板胡。

“这是十番的10种主乐器,还有5种配乐。”萧振作介绍,五种配乐为辽鼓、拍板、四块、双铃、小叫,这15种乐器南北兼具,古今并有。“我们演奏的曲目虽然跟南音一样,曲风却差别很大。”他举例说,名曲《出庭前》南音演奏起来非常优美,十番却活泼热闹,“除了因为起调不同,还由于使用的乐器不一样,南音一般只有4种乐器,我们有15种。”

乐器中最特别的当属“瑟”。“瑟”的外形就像小型的古筝,上有5根弦,但不是像古筝一样用弹的,而是跟小提琴似的放在手掌和上臂之间拉。

“乐团的两把瑟都有上百年历史,而且大家一定猜不到拉瑟的弦用什么材料。”萧振作笑着揭晓谜底,用的是芦苇茎,并在茎上开了数个小孔。

关于十番的乐器还有个传说,萧振作笑道,萧下村自古是文艺之乡,村民多喜爱音乐,明末清初,村民到全国各地当兵,就将当地的乐器带回家乡,无意中有10个人手持来自南北的乐器同时演奏,发现曲子竟然非常豪壮、欢快,慢慢就形成了一个乐团。

“不过这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现在还未经过考证。”潇湘莞尔轩有据可查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当时的掌门人叫萧本鍖,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卒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距今已经有100多年。

古乐曾濒临灭绝

民俗文化多半自生自灭,幸运的得以流传,不幸的则泯灭于时间长河。“十番差点就灭绝了,多亏了萧聪明先生。”萧振作说,20多年前,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十番,而新加坡华侨萧聪明得知这一消息后,回乡重新修葺馆所、置办乐器,重建潇湘莞尔轩,并拨了大笔经费。

“萧老拿出一笔钱,肯来学习十番的孩子一人一个晚上给1块钱。”萧振作笑着说,当时小孩有1块钱可不算小数目,是可以向同龄人炫耀的,于是差不多半个萧下村的小孩都来学习十番,萧聪明每晚都会到场看学生上课。“我是老师,最多时学生超过60个人,后来虽然人数慢慢变少了,但最终有十几个坚持下来,十番音乐这才得以延续。”

现在,萧聪明先生已经过世,潇湘莞尔轩靠各界资助维持,活动经费成了大问题。

民乐传承成问题

十番音乐的参与者,大多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身份,年龄也往往相差许多。目前潇湘莞尔轩约有社友60人,年纪最小的才6岁,年纪最大的已经86岁,而演出的中坚力量集中在20岁至50岁之间,这部分人需要养家糊口,很多人已经转行了。

萧振作表示,由于经济问题,乐团没办法经常排练,“只有重要演出时大伙才会重新聚在一起,而演出大多是无偿的。”越来越多人远离十番,古乐的传承成了萧振作最烦恼的事情,“十番是用口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要将各种曲诀念得烂熟才开始学习乐器,也没书本可以看,这种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不利于十番的推广。”

现在,萧振作最希望的是社会各界都能重视十番,不让流传百年的古乐成为绝响,同时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十番继续传承下去,“我到村里小学开了一个十番少年班,自带10种乐器到学校,从乐器到歌曲,只要孩子愿意学习我都教。”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