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泉州何以成“文都”?
畅通“文化血脉”还需补空白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更养一方文化。除了政府“养活”外,探究泉州“文都”的文化生命力之秘诀还有一招:让活态文化不是走进博物馆陈列起来,而是走进我们的下一代用起来。 拿南音来说,对不懂闽南话的人也许是“呕哑嘲哳难为听”,然而这恰恰是中华血脉相通的“密码”。从上世纪90年代起,泉州市就开展了让南音走进中小学校的活动,每年全市还专门进行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大赛。凡比赛优秀的学生,还可凭此中考加分。但有一条,无论是唱腔还是乐器,一律要师传古法,而也正是这样的要求,作为著名侨乡的闽南区域,全球凡有闽南华人的地方,必能听到同一唱腔、同一乐器演奏的南音。 于是,哪怕过去了数百年、哪怕相距着千万里,南音一响,便起乡思百结、万人同和。身份的认同来自文化的认同,如今仅南音社团在全球便有1000多个, 遍布整个闽南和东南亚、港澳台。如此鲜活活的文化魅力、引力、凝聚力,恐非哪个现代文化项目能与之相比吧? 走进下一代是传承,走入非遗名录也是一种传承。根据2007年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时所制定的“建立10个以上非遗展示馆、100个以上非遗传习所、1000个以上展示点”的目标,如今泉州完成2/3。 但,这够了吗?令人遗憾的是,无论从国家法律还是政策层面,对于无论是固态的还是活态的文化保护,都还存在着不少空白。 尽管泉州的31项非遗中也包括了闽南传统民居、惠安服饰、福船制作等等,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传统技艺依然面临着即将消亡的窘境。就木偶来说,晋江市木偶剧团副团长李胜奕告诉记者:传统木偶道具本身也应该包含在木偶艺术中,但现在会制造传统木偶的名家大师却越来越少了,假如有一天这种制造技艺丢失了,木偶艺术也将难以留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原理不只在木偶一家。前不久引发社会关注的泉州开元寺维修一事,也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社会关注的“白鸽”、“石将军”、“瓷雕龙”等饰品,其实这些装饰本身都只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严格意义上并非文物。然而它们背后真正的闽南建筑流派的“堆卷”传统工艺,却几无人知。结果是作为真正活态文化的技艺、材料、人才,如今有的难以为继。 “这和国家至今没有出台相关的专门的‘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定额标准’有关。”泉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出宝阳告诉记者。“现在古建维修都是按现代建筑标准中的有关材料、技艺等来制定,结果招标出来的定价根本无法承接古建修缮。就是想用传统工艺、材料、人才,也是没有市场空间,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活态的文化只能慢慢消亡。” 明年,作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将登上世界舞台,呈现文化大国的独特魅力与泱泱风范,与光州、横滨一起,共为开启东亚文化的复兴之门贡献力量。泉州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也将接受世界性的检阅。在与世界的深度对话中,泉州文化将绽放怎样的精彩?让我们拭目以待。 |
- 2013-11-29唐朝繁荣强盛泉州正式得名 东方大港雏形显现
- 2013-11-26两晋:衣冠南渡沿晋江而居 乱世来泉寻乐土
- 2013-11-26高僧西来开启泉州海交史 诞生《金刚经》最早汉本
- 2013-11-23民间观察团:义乡艺乡味乡 邂逅文化光州(图)
- 2013-11-22民间观察团:艺术之乡光州城 似曾相识泉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