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鞋“绽放”足下风情
“鞋都”有“鞋迷”,从事鞋业的他收藏上千双鞋子,有布鞋、草鞋、皮鞋、陶鞋等;他还收集鞋厂营业执照、鞋盒、制鞋工具,整理鞋履文化,希望能从中汲取鞋业发展的文化创意养分
古代“高跟鞋”
核心提示
晋江有“中国鞋都”之美誉,无数的鞋子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人们足底的风景。就在这里,既是鞋业从业者又是收藏爱好者的曾国思,收藏了上千双鞋子,展示了中国不同时期的鞋履文化。
木屐
“鞋迷”藏鞋千双
在曾国思收藏的鞋子中,最贵的一双花了3万多元。这是一双辽代的陶质靴子,尺寸较大,外形古朴。曾国思介绍,这双鞋子是从台湾70多岁老人林金木手里买回来的。据悉,此前曾有欧美朋友出高价要买,林金木都没卖,觉得“中国的东西还是要藏在中国人手里”。而曾国思的执著和热情打动了老人,老人决定将自己的珍藏转交给他保存。
在曾国思的工作室内,几个柜子摆满了各式鞋子,包括晋代的陶质虎头靴、唐代翘尖陶靴、清代的柳叶三寸金莲、清代满族的花盆底鞋、回力鞋……不同历史时期的鞋子形态各异,代表了不同时期的鞋文化。陶质虎头靴的鞋面上刻着一个活灵活现的虎头,曾国思介绍说,这是在南安丰州出土的,虽然不是鞋子实物,但它见证了当时汉人南迁过程中将中原文化带到闽南地区的历史,“这双虎头靴是晋代的,历史比较悠久,保存比较完整,真的很不容易。”三只约五厘米大小的唐代翘尖陶靴,则是曾国思从西安淘到的宝贝。有一次整理藏品,这三只陶靴突然不见了,让曾国思非常着急,找了好一阵子才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这些“宝贝”。
鞋子不仅反映了穿着人的情况,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风俗人情。比如,古时的官员只能穿黑色的皂鞋,其中部分等级官员所穿的单梁鞋,鞋面中间有一条笔直的线,是用驴皮做的,寓意着做官应走正路。在曾国思的藏品中,还有一种布质、圆柱形、有点像鞋跟的东西,“这是古代的高跟鞋,可以套在鞋子下面,达到增高的效果”。近现代的鞋子中也有一些很有特点的,比如一双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塑料凉鞋,鞋底还有多个气孔,既减轻了鞋的重量,也增强了行走时的舒适性。
塑料凉鞋
鞋盒也是“宝贝”
曾国思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晋江一家鞋厂工作,如今已创办了自己的鞋业公司。常年与鞋子打交道,让他对鞋子产生了感情,也激发他对“足尖上的中国”的研究干劲。早些年,他也收藏过邮票、瓷器、书画等藏品,但他发现最大的兴趣还是“老本行”。2006年,他开始利用空闲时间研究鞋文化,并到北京、上海、广州、新疆等地收集鞋子。经过几年的积累,他的藏品逐渐丰富起来,对鞋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这让他感觉到很充实并充满激情。
除了鞋子,曾国思的藏品还包括与制鞋有关的营业执照、鞋盒、制鞋工具等,甚至还有一张新中国成立前关于“不放足”的罚款单。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本珍贵的《清初闺房绣花图录》,这本图录是供闺房的少女们刺绣用的,当中不仅有许多刺绣的花纹、图样,还有多处提到鞋面刺绣,书中手工画细致地描绘出了当时流行的刺绣图案及刺绣技术,虽然已破烂不堪,但珍贵无比。
鞋盒也是曾国思喜欢的“宝贝”。大部分鞋盒都已经发黄,显示出一定的年份。其中,一个鞋盒已经破损压扁,放在一个透明袋子里,上面写着“太阳牌运动鞋”几个大字,还画着一座工厂,旁边写道:“东亚最大制鞋工厂”。此外,他收藏的鞋盒中还有“无敌牌”、“爱国鞋”等形形色色的牌子,依稀可见当年企业的品牌意识。
千姿百态的鞋
挖掘中国鞋文化
藏品多起来后,曾国思就希望未来能开办一个鞋文化博物馆。今年,在泉州晋江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期间,首次亮相该展的“鞋文化馆”广受好评,而负责该馆筹备布展的就是曾国思。这也是他的藏品首次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鞋博会”期间,鞋文化馆受到的关注和好评,给了曾国思更多信心。
办馆是一个较长远的目标,而近期他将筹备开办鞋文化讲座,通过鞋实物及资料,将鞋履文化这种有形民俗文化进行集中宣传,同时他还正与全国多名鞋文化研究爱好者策划筹办一个鞋文化研究协会。
在曾国思看来,收藏鞋并不只是为了记录历史,也是为了启迪当下。他认为,中国传统各式鞋履,蕴含了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刺绣、吉祥图案、配色、鞋型等多方面,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给晋江鞋业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开发出真正具有中国味道的鞋款,让晋江鞋的名头更加响亮。
唐代翘尖陶靴
三节头皮鞋
三寸金莲鞋
鞋底和压鞋石
编织精细的草鞋
刺绣精美
绣花鞋
各式制鞋工具
这只陶质靴子是曾国思最贵的藏品
瓷鞋
官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