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
创新机制 共享优质资源 生猛的螃蟹、长鼻子的大象、五彩的鸟儿……在泉港区凤北小学,郑进龙老师打开多媒体设备,上网点击教学资源库,播放电子课本《有趣的彩泥》视频,精彩的动画演示立刻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这套设备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能覆盖农村学校,既丰富教师教学手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郑进龙说,在“新助手”的帮助下,借助全区优秀的教学资源,自己能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为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优质资源发展不均衡问题,泉港建立和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让全区师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该区以信息化助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组织实施《泉港区2012-2014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计划投入3000万元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到2014年农村完小以上学校具备“班班多媒体”,基本实现区内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在教学管理上,泉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片区”管理制度,将全区小学、初中划分为若干片区,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建立健全片区联校教研和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机制,促进片区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共同提升。 为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泉港创新“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每两年公开评选一届 “星级教师”,给予每人每月300-500元教研津贴,并委托福建教育学院专项培养,组织“星级教师”深入农村学校,实行“菜单式”送训送课下乡,促进城乡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共同提高。同时该区不断健全城区教师下乡“支教任教”和农村教师进城“跟班学习”双向交流机制,严格执行评聘中、高级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有关规定,促进教师在城乡、校际间合理流动。 保障公平 关爱困难群体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泉港始终将保障教育公平作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落脚点,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外来工子女以及家庭贫困学生等困难群体享有平等教育权益。 在泉港特殊教育学校,该区投入700多万元进行改造和标准化建设,添置康复和职业技能训练器材设备,使特校办学条件跃居全市前列。今年该校康复中心综合大楼建成,可为全校100多位学生开展语言、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心理辅导、智能、美工美术、音乐、娱乐康复等方面的专门训练。 以特殊教育学校为载体,泉港认真做好三类残疾儿童筛查鉴定工作,广泛动员残疾儿童入学。目前全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7.12%。 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入学,该区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新泉港人”范畴,坚持“两个为主”和就近免试入学原则,主动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其随迁子女就学,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34名,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为96.3%。区财政按照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人数拨付教育经费,并落实免费和贫困资助等教育惠民政策。 同时,泉港建立健全教育帮扶资助体系,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各项免费政策,实施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将省定标准每生每年500元提高到750元,对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寄宿生,小学每生每年补助1250元、初中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 (庄国辉 尤惠艺 陈育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