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厂房变身时尚文化基地
骨架为近千吨钢结构,元宵后32根钢结构将装LED灯
泉州面粉厂旧貌,改造后,钢结构建筑在此建起,时尚之下,依然保留着昔日面粉厂的建筑元素
东南网2月14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闲置旧厂房,现代钢结构建筑,传统元宵灯会,闽南文化,当这些元素集结在泉州面粉厂,将是何番景致?
昨日,改造后的泉州面粉厂,揭开其面纱,迎来八方客——骨架全钢结构,用量近1000吨。
“震撼”,这是市民对换上新颜的泉州面粉厂的赞词。
短短三个月,它从旧厂房变身“文化时尚基地”,缘何理念,又有何“独一无二”?除了今日新颜,它还有哪些昔日辉煌?我们,将一一为你揭秘。
探营:近千吨钢结构旧厂变身“时尚文化基地”
昨晚近6点,盏盏花灯扮靓泉州面粉厂,欢声打破昔日宁静。
移步易景,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厂区的三幢主建筑之间架起钢结构建筑,屋顶安装类似北京“鸟巢”的膜结构,这是古城文化复兴计划一期工程启动仪式所在地,是一座骨架支撑式膜结构,即屋顶是16个半环形轴面的膜覆盖,透明起伏,而骨架全是钢结构。整座建筑高26.3米,长97.1米,钢结构用量近1000吨。
整个建筑耀眼夺目,引来不少市民驻足观赏,啧啧称奇。
改造后的面粉厂呈现的3D效果
揭秘:设计理念源于厂内38个圆筒大麦仓
昨晚,记者辗转试图采访项目设计师李兴钢未果。古城复兴计划一期工程项目工作组负责人透露出相关细节。
古城复兴计划一期工程项目工作组负责人称,钢结构也是泉州很少用到的建筑材料。谈到建筑设计理念,与厂内38个圆筒建筑大麦仓息息相关。泉州面粉厂建筑符号最大的特色是筒状,这一建筑符号只有工业建筑才有。大量钢结构的应用,恰是强化了面粉厂这种建筑形式。细观其他钢结构运用的建筑,多是球状,泉州却用成钢柱,柱底部是倒三角形状,这也是创意所在。
该建筑虽未最后命名,坊间已流传多个版本,如泉州版“鸟巢”、“鲤城大厅”、“文都大厅”等叫法。
可以说,不到3个月时间,泉州面粉厂呈现完美创意,惊艳世界。“时间紧,整个施工工序基本上是交叉进行”,高峰时期,曾有200多名工人同时出现在施工现场。
“元宵节过后,32根钢结构,还将分别安装上具有梦幻效果的LED灯”,上述人员透露,届时将有250多种颜色灯光相映成景,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泉州面粉厂旧貌,改造后,钢结构建筑在此建起,时尚之下,依然保留着昔日面粉厂的建筑元素
追忆:1958年投产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辉煌
泉州面粉厂厂长林时斗,这位当了近17年的厂长,对于面粉厂的“前世今生”,侃侃而谈。
1958年,泉州面粉厂建厂投产。当时面粉厂是福建省粮食加工基地,大部分技术人员来自江苏省。上世纪60~80年代,泉州面粉厂迅速发展,如今面粉厂内仍可见到的红砖、石头房子等建筑,便是那个年代建起来的,主要作为生产加工车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面粉厂迎来最辉煌时期,当时,泉州面粉厂是全国第二家、全省第一家进口意大利全自动生产线的面粉厂,生产的都是精制面粉,销往福建、上海、广东各大粮站。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粮食体制改革,泉州面粉厂开始慢慢走下坡路。
改造以后,这里将作为泉州现代艺术馆的组成部分,还将有各式艺术展览、文化创意工作室进驻。
昨日展出的“空间叙事”部分作品
□相关新闻·泉州当代艺术展
泉籍艺术家构造“另一个纬度”当代艺术
昨天,在西街音乐节主场的另一边,一群泉州籍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了“另一个纬度”的当代艺术。本次展览共分为“空间叙事”、“美学漫步”和小城故事(泉州当代艺术文献展)三个部分。
三座醒目的“红孩子”雕塑,有的躺着酣睡,有的俏皮地倒挂,有的甚至调皮地躲进了草丛里,市民纷纷驻足和调皮的他们拍照。创作者“北漂”艺术家陈文令说,红色是温暖的颜色,他想展现的就是人性中的美好和希望。
“泉州当代艺术展”策展人王明贤说,泉州当代艺术家异军突起,泉籍艺术家的作品能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新艺术的气息,显示出与古城传统文化并行的当代文化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