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城隍流淌的千年信俗 两岸信众并肩焚香献祀
东南网2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 通讯员 张晓斌)近日,走进安溪城隍庙,偶遇来自台湾新竹、台南等地城隍庙的进香团,只见两岸近百位信众并肩焚香献祀,同祭城隍,祈福两岸同胞吉祥安康。在袅袅香火之中,这座城隍古庙显得愈加庄严肃穆。 “现在两岸的城隍文化交流很多,这边一有活动,我们就会组团前来。”台湾城隍联谊会秘书长詹铃权说。 “宠赐袍冠八闽第一;褒封伯爵五邑无双。”步入城隍庙主殿,只见城隍神像头戴金冠,身着黄龙袍,殿前这副对联醒目地映入眼帘,诉说着这里的源远流长。 据安溪城隍庙管委会主任沈金来介绍,安溪城隍庙是福建最早兴建的城隍庙之一,为历史上唯一的有宋代皇帝赐金冠、龙袍和玉印的县域城隍。唐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詹敦仁置清溪县(今安溪县)。次年,在城内始建城隍庙,庙中供奉城隍伯主神像,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安溪城隍庙历尽沧桑,几经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初遗物。旧庙坐北朝南,宫殿式建筑,规模为五进四天井。新庙为五进殿堂,重檐歇山式,顺山势递升兴建,南北向,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今旧庙与新庙比邻而立,融为一体,装饰富丽堂皇。 “安溪城隍为何会穿龙袍?”记者非常好奇。沈金来介绍说,自宋代以来,安溪城隍伯主护佑邻近百姓,免受灾苦,两次受到朝廷敕封,宋帝赐金冠、龙袍、玉印,褒封显佑伯;清道光皇帝敕赐“钦加普护清溪显佑伯”圣旨一道,成为安溪城隍护善惩恶、保境安民的又一佐证。时至今日,庙内仍珍藏有方形玉印一枚,据传系宋代皇帝所赐,印文为“敕封清溪显佑伯印”的繁体篆书。 清溪城隍佑众生,闽台赤子本同根。据了解,早在明末清初,安溪先民就将城隍香火带入台湾,先后分炉到台北、台南、高雄,直至全岛各地。 城隍信仰文化历史悠久,在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已成为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台湾《中寮安溪城隍庙沿革志》一书记载,台湾嘉义县鹿草乡重寮村的中寮城隍庙,就是于1668年由安溪城隍庙分灵而来的。传衍至今,安溪城隍庙在台湾分灵庙宇已达200余座。 在台湾澎湖文澳城隍庙,有一副对联“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乃灭;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乃昌”,这与安溪城隍庙正殿中的“为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必灭;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必昌”对联内容几乎相同,足见两地信仰同根同源。 此外,台湾城隍庙与安溪城隍庙在楹联内容、陪祀神、建筑风格等方面高度相似。比如台湾嘉义城隍庙,自清代起至今历经290多年,仍完整保留有原本闽南式寺庙建筑风格与形制,与安溪城隍庙一致。这也印证了两岸城隍信仰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近年来,闽台城隍信仰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城隍信仰及其衍生出的城隍文化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已成为闽台民俗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如今,城隍文化学术研讨会、闽台城隍庙联谊会、城隍春巡等活动经常在安溪举行,成千上万的境内外城隍信众每年都会齐聚这座城隍祖庙,会香谒祖,共叙亲情乡谊。 |
- 2014-02-09泉州台湾交流合作2013年呈现十大亮点
- 2014-01-219旬泉州籍台胞热心两岸交流 将毕生著作捐给故乡
- 2014-01-18开启文都寻根之旅 近200名大学生记者齐聚泉州
- 2014-01-18搭建交流平台 首届两岸大学生记者挑战赛启动
- 2014-01-10泉州举办闽台医学教育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