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卷志耐心教越南学生学南音 (蔡卷志 供图)
本报讯(记者 陈灵 实习生 徐凯燕)去年我市举行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越南现存的唯一一个南音社——福建古乐音乐社受邀来泉交流。因久未与故土交流,该社成员大部分唱腔已走调。为此,去年10月,泉州市派晋江青阳街道南音社副社长蔡卷志前往越南,进行为期近3个月的南音授课。近日,已回国的蔡老师与记者分享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不顾生活差距 远赴越南授课
280多年前,南音由闽南先人带入越南,经一代代人口口传唱,延续至今。去年6月,世界闽南文化节在泉州开幕。从越南胡志明市来泉交流的南音社团“福建古乐音乐社”吸引了南音界人士的注意,原因在于它不仅是越南现存唯一一个南音社,而且“词、调不对,融入当地地方语言,口味完全变了”。这支社团与丰泽区南音艺术家协会结成姐妹社,强烈希望泉州能派出专业的老师赴越南传授正统南音。
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陈日升说,考虑到授课老师既要会琵琶,又得会洞箫;既能看懂古乐谱,又能看懂现代乐谱;既懂三弦,又懂二弦,还得会唱、会弹,经过一番“搜寻”,蔡卷志成为我市第一位赴越南授课的南音老师。
当时已67岁的蔡卷志立即答应,但他的妻子和孩子却有些顾虑。“他们担心我一个人在国外,饮食等生活方式会不习惯。”他说,可看到越南仅存的一家南音社陷入困境,不忍心南音在越南失传,他觉得这一趟非去不可。去年10月17日,他到胡志明市后,发现妻儿的担心应验了。“生活习惯差距很大,比如越南人喜欢吃辣,喜欢生吃蔬菜。不喝白开水和茶,只喝咖啡。”他说,既然选择去,只能学会适应。
因材施教 八成学生“出师”
最让蔡卷志头疼的不是生活习惯,而是与学生的沟通:30名学生里,会说汉语的只有三四人,其他学生都听不懂,只能让那三四人做翻译。“他们中既有华文大学学生,也有上班族,祖籍都为泉州,水平‘业余’,只会《元宵十五》、《因送哥嫂》和《非是阮》这三首曲。”他说,还好这些学生聪明好学。
当时,授课时间为每晚两个半小时和每周三、六、日全天。蔡卷志除了教授基础课,还根据学员的基础和特点,为他们分配最合适的演奏乐器。由于南音由闽南语演唱,而学生很多不懂闽南语,他便用学生熟知的越文在每个字下面标注“闽南音”,共标记180个字。经过一小段时间的“生疏期”,师生间越来越亲密。两个多月后,他把14首经典的南音和20首什音都教给了学生。
谈到学生们,蔡卷志一脸自豪。他一边翻开与学生的合影集,一边说,30名学生中,已有24名能够熟练掌握南音,其中还有6个得意门生,“一个入门级的学生完全掌握南音起码要四个月。”
即将离开越南之际,他邀请中国驻胡志明市领事馆的总领事柴文睿、古乐社会长彭伟强等人前来欣赏学生们的成果汇报。柴文睿听完后评价说:“你们来到越南传授南音艺术,是为民间交流、为南音传承做了件大好事!”
盼望世代传承 计划再赴越南
蔡卷志离开越南前,写了一首藏头诗,裱起来留在古乐社的墙上,诗中写道:福临越地授乡音,建树古乐传承人。
“在越南的闽籍华裔也是我们的同胞,连接彼此的血脉,祖祖辈辈都断不了。这次赴越南传授乡音古乐,算是借南音这根线与他们维系情感。”他说,既然线牵起来,就不能断,希望他的学生们未来离开课堂时,能够吸纳新的学生,“如此世世代代把南音传承下去才有意义。”
令他欣喜的是,在他离开越南时,又有10多个学生慕名而来,要学习南音。他的学生计划在今年端午节来泉继续跟他学南音。他也计划今年暑假再赴越南,重回讲台,为学生们授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