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竹篾绕指柔惊艳花木兰 非遗传承人凌文彬“吃螃蟹”

qz.fjsen.com 2014-03-21 11:31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挑灯研究 200个日夜精绘图纸

为何创作女性造型的竹编被视为雷区?凌文彬直言,这是因为难度太高,至少要投入数年方有成果,一旦失败,血本无归。于是,在无数个黑夜里,他挑灯研究竹编艺术,精心勾勒、设计图纸,生怕小细节出错。

凌文彬接受福州泥塑家陈世善的指导,参考其泥塑“文殊菩萨”的五官构造,设计出花木兰的脸部;参考连环画、泥塑和牙雕中花木兰的形象,创作出花木兰穿着铠甲的上半身形象;根据竹编技艺,设计出能充分发挥竹编优势的图案,为花木兰的铠甲“锦上添花”。

图纸一画就是半年,在将近200个日夜里,初稿出炉后,经五次修改才定下设计图。2012年4月起,凌文彬依据设计图开始制作木头模具,为后期竹编创作打基础。

飒爽端庄 武旦之美不逊花旦

一年后,花木兰木头模具成型。2013年5月,凌文彬依据模具和设计图纸,按照1∶8比例正式开始编织。

首先是头部的创作。为了力臻完美,凌文彬多次修改人物嘴角花纹,一创作起来似乎忘记时间,经常深夜散步思索,以致影响家人休息;为了表现出嘴唇和鼻子的细腻质地,他沉浸在一堆篾丝里,劈的竹篾,粗的5枝合起来7毫米,最细的3条篾丝合起来仅1毫米……

凌文彬对花木兰有独特的理解,他认为花木兰是武旦而非花旦,而武旦之美绝不比花旦差。为了体现巾帼英雄气概,他设计的花木兰没有袅娜细腰,但端庄稳重、英姿飒爽。

如今作品尚未出炉,慕名者已纷至沓来,其中福建省非遗博览苑希望将作品纳入旗下加以展示。凌文彬说,目前作品名称尚在“花木兰”和“巾帼”之间推敲,成型后或将批量生产竹编花木兰的上半身。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末,凌文彬构思编织的“狮子”等作品,便已进入省非遗博览苑。

■相关链接

改良竹编

早在晋代士族南迁时,中原先进的竹编文化就跟着传入泉州。凌文彬介绍,宋代以后,竹编行业在泉州盛极一时。到了明代,黄甲街成为泉州最大的竹编作坊集中地,后来发展到了伍堡街。历史上竹编是泉州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手工行业。如今泉州老竹匠黄大头的祖上,在清代就是黄甲街的竹编世家。

到了近代,泉州著名国画家李硕卿结合泉州竹匠的技艺,在传统竹编基础上,着手实验创作很多古代造型的竹编器皿类作品,这就是泉州“改良竹编”的由来。改良后的竹编产品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已被列为福建非遗保护项目。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