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的面塑作品深受市民喜欢
核心提示
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猪八戒,足可以假乱真的玫瑰花、小兔子……如果不是现场看到,也许你不会相信,这是用面粉捏出来的。近日,记者走访中国传统民间面塑艺人张建华先生,了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目前的尴尬处境。
□记者 吴志明 陈晓东 文/图
面塑40载
选择泉州安定下来
在今年“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开幕系列活动中的西街音乐节文创集市传统工艺展示区,记者发现,来来往往的大人小孩,无不为张建华娴熟的技艺和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倾倒。近日,记者来到张建华租住的地方。他介绍,他是河南周口市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的传承人,今年58岁。他五六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学捏面人,十七八岁开始四处卖艺,因为生意不好,很多地方他要么待一两个月,要么一个星期就离开了,1998年到泉州后,才算稳定下来。
刚到泉州时,他四处走街串巷,2007年开始才慢慢在府文庙广场固定下来。现在每逢周末,他就到府文庙摆摊,“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100多元,不好的时候只有几十元。平时也会接些活,比如做做庙里的祭祀用品、酒店菜品装饰等,仅够维持生活吧。”
据张建华介绍,捏面技艺在河南、山西、山东等地都有,以前会做的人很多,现在越来越少,因为收入低,很多人都转行了。在他家乡,因为收入低,很多会面塑的人都到大城市去了。
搓揉切刻
捏出四大名著人物
张建华介绍,面塑实际上就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用手指和小刀、小篦子、竹针等,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点、线、面等造型元素组成的各种小型工艺品,包括动物、植物、人物等。
他当场向记者展示捏面人的过程:打开工具箱,里面是各种各样的工具,还有九小袋不同颜色的面团,经过捏、搓、揉、掀,再用小骨刀灵巧地点、切、刻、划,不出10分钟,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白兔就形成了,“双手”还抱着一个胡萝卜,胡萝卜上的叶子还翠绿翠绿的。
据悉,到目前为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张建华都捏过了,这些造型都已经储存在他的脑袋里。“这些面塑干了后,几年也不会坏掉。不像橡皮泥,干了会坏掉。”
期待传承
捏面技艺能进校园
采访中,张建华提到,他的两个孩子都在泉州打工,但都不学面塑,“都觉得这个没有前途,来钱慢。”
记者问及以后这门技艺怎么办?他忧虑地说,可能会失传,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市场。他说,他被聘请到晋江紫帽职业中专培训基地上课,那些孩子,不管是小学五年级的,还是初中高中的,都对这门技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其实这门技艺只要掌握了技巧,学起来很快。”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出台政策,让捏面人这门技艺可以像泉州南音、李尧宝刻纸等技艺一样,走进学校的大门,“这样,即使我们老了,这门传统的技艺也不至于失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