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省首个采用BO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的体育场馆,市海峡体育中心建成已6年来,一直亏本运营,年成本高达上千万元,年收入仅五百万元左右;全国各地大多数体育场馆都存在运营困难题,缺乏长期运营规划是其短板
空旷、安静,海体外广场上空空荡荡,只有几个孩子在玩轮滑、放风筝。只有在保证体育场馆竞技性功能的同时,又实现其商业价值,方能让它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片区繁荣。(陈小阳 摄)
本报讯(记者 曾聪虹)3月下旬,第二季中国好声音全国巡演泉州站在市海峡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这是今年,市海峡体育中心承接的第一场大型演唱会活动。
市海峡体育中心(以下简称“海体”)建成于2008年,是第六届全国农运会主场馆,建设了体育场、体育馆“一场一馆”及商务中心和相应配套设施。其中体育场可容纳观众3万多名,体育馆可容纳观众8188名,堪称一座一流的、大型的多功能综合体育场馆。海体的建设资金采用BOT(即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的方式筹集,这在福建省体育场馆建设史上还是首例。海体由经营方自负盈亏,由市海峡体育中心有限公司运营。建成6年来,海体一直处于亏本运营的状态,尽管收入呈上升趋势,但成本也在升,亏损额度仍在增加。
海体为何陷入困局?有关人士表示,一方面是地理位置。目前城东片区人气不足,交通不便,海体给人的感觉是大而空旷,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海体跟国内大部分体育场馆相似,都是“先天不足”,尽管在规划时就考虑到运营问题设置了3个商务中心,但是其收入不足以支撑庞大的成本支出。海体主体场馆是为赛事而建,定位着眼于竞赛功能,空间规划和布局与赛后运营脱节。此外,一流体育场馆和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功能定位,更是让海体不能“轻举妄动”,不能擅自改造,也就限制了相关配套服务功能和业态的完善和发展。
除了海体,泉州还有另外一座大型体育场馆,就是市体育中心。该中心1996年建成,占地约227亩,建设了体育场、体育馆、国术馆、保龄球馆等“一场九馆”,其中陈延奎体育场可容纳观众2.5万人,侨乡体育馆可容纳观众3000人。市体育中心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市体育场馆管理服务中心经营管理。泉州市体育场馆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伍少杰介绍,市体育中心建成18年来,已经形成“气候”,从原来的经营不佳到现在富有盈余,进入了良性循环。
市体育中心的成功经验,就是从“竞技”功能转变为凸显“服务”功能,尝试多元经营。这一模式在海体身上是否可行?海体的经营者正在探索。市体育局有关人士表示,支持海体发挥带动辐射功能,调整、创新经营思路,增加多元化的配套,不过海体作为举办国内外高水平赛事以及市委市政府大型活动的重要场馆,体育主体功能不会变。随着城东片区的发展,海体附近的商圈日渐成熟,周边配套日趋完善,海体的发展前景还是十分可期的。
“一个体育场馆的转型脱困,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探索。”业内人士表示,在追求营利性的同时,如何保障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实现“公益与经营双赢”,是摆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现状“沉睡”的海体六年亏损
虽然在假期,海峡体育中心的篮球馆内,只有寥寥数人在打球。
巨额维护费用,难以改变的定位,尚不完善的周边交通、配套设施,这些原因不难解释这个高规格的体育场馆为何步履维艰。全国各地大多数体育场馆或多或少都有运营困难,在建设规划中,往往缺乏将体育资源、文化资源、商业资源持续注入它们的长期规划。
海体空旷 人气聚集尚需时日
4月7日,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占地面积达500多亩的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以下简称“海体”),空旷、安静。偌大的外广场空空荡荡,只有三三两两的孩子在玩轮滑、放风筝。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体育场杳无一人;体育馆内的篮球馆只有寥寥数人在打篮球,羽毛球馆人多一些,十几个场地都“满员”了。
晚上的海体热闹一点,不少附近的居民在外广场跳舞、跑步、散步。“感觉今年人气旺了点。”居住在附近的市民刘女士每天晚饭后都会到海体散步,“现在周边很多住宅都交房了,不过很多人没搬过来,等人搬过来了应该会好些。”
海体建于2008年,位于城东片区,当初是为了在泉州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农运会而建。由于目前该片区居民不多,配套不够完善,加上交通不够便捷,人气不足的海体,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黄海明/制图)
亏损运营 年成本上千万元收入不足一半
“海体建成6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体的建设资金采用BOT的方式筹集,这在福建省体育场馆建设史上还是首例。海体从建成到现在,尽管收入不断上升,但仍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加之成本攀升,亏损额度一直在增加。近年,海体的运营年成本有上千万元,而收入只有五百万元左右。
“每个月的水电费、保洁费就需要支出十余万元。长期维护费用更高,更换一次木地板要几十万元,更换一次坐椅要几百万元。”该负责人说,海体目前有七八十名工作人员,运营成本主要是人员、水电、保洁、保安、设备、保险等支出,而收入主要是物业出租、场馆出租、举办活动等。
他说,建设海峡体育中心时,考虑到运营问题,建了3个商务中心(共1.5万平方米),如今商务中心分别出租作为健身俱乐部、写字楼、汽车4S店等,其他一些物业也零散出租给商户,这是最“重头”的收入。同时,海体还承办了各种活动,包括传统体育赛事、演唱会、汽车试驾、企业年会、订货会、展示会、楼盘开盘等,但是由于缺乏长期稳定业务,从海体运营以来,和场馆有关的活动不到40场,每年的演唱会平均只有两三场。此外,海体各场馆面向公众和训练队伍开放也带来了一部分收入。
一家投资顾问公司在分析海体亏本运营原因时指出,海体存在“先天不足”。
●场馆为赛事而建,定位仅着眼于竞赛功能,空间规划和布局与赛后运营脱节,限制了相关配套服务功能和业态的完善和发展。
●缺少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外部公共交通不便,片区可达性较差。
●缺乏体育场馆现代运营经验,经营手段单一,开放力度不够,场馆利用率不高,忽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品牌创新能力差,体育场馆的社会职责未得到充分发挥,商业潜力未得到深入挖掘。
经过持续的探索、实践,泉州市体育中心周边已形成了体育健康服务、体育用品销售、商务健身会所等多元经营业态。
运营“矛盾” 公益与效益如何得兼
对于公益性质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海体尚有待很好地进行协调。
有市民认为,体育场馆的较高收费损害了“公益性”,作为体育场馆,应该免费或者低收费向公众开放。“这里的羽毛球场空间大,设施好,不过收费还是贵了点。”正在体育场馆内打羽毛球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按照海体的收费标准,打羽毛球收费按时间段每小时20元—40元,团购清闲的时段每小时10元,热门时段20元。篮球馆、足球场的收费也被认为“偏贵”。“我们的设施设备比较先进,维护成本比较高,加上人工成本和保洁成本,面向公众开放的部分基本没有盈利。”海体一名工作人员这样解释。
“在保持公益性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进行经营,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有限公司营运副总监江煜坤说,海体当时由福建省海西投资公司募集资金建设,“幕后股东”有安踏、中骏、九牧王等公司,建成后由子公司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有限公司运营、自负盈亏,由泉州市体育场馆管理服务中心监管。运营者在经营时必须遵循限制性条款,比如空间改造等受限。
海体运营方有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场馆保修期满,随后的运营维护成本继续上升,收入方面如无实质性突破,亏损可能激增。
“矛盾确实客观存在。与市体育中心立足于全民健身和本市运动队训练比赛的定位不同,海体作为全省一流的体育场馆,承担着筹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单项赛事的任务,必须完整保留高水平竞赛服务保障功能,不能擅作改造,不能改变作为一个高规格体育场馆的定位和标准。”泉州市体育场馆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伍少杰表示。
平日到市体育中心锻炼的人不少。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体育场馆的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才能更有底气。在吸引市民、增加人气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凸显其公益性。
世界难题 长期规划缺乏是短板
“体育场馆亏本运营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世界性难题’。”业内人士说,海体不是个例。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出现了10多亿美元的巨额亏空,致使该市的纳税人直到20世纪末才还清这笔债务。 一次大型综合体育运动会,往往要新建和改造数十个体育场馆,主办国家和城市都在小心翼翼地避免陷入“蒙特利尔陷阱”。
巨额的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使众多的体育场馆处于“门庭冷落”的尴尬境地。如广州大学城中心体育场位置较偏,场馆很难租出去,而其场馆的维护费用一年要八九百万元;广州萝岗NBA篮球馆由于远离市中心、交通配套不足,亚运后文体活动也很少,其一年的管养费用要1000多万元;耗资8亿元建设的沈阳绿岛体育中心2012年被爆破拆除;南京为举办2005年全运会而新建的国际赛马场已经成了停车场,安徽价值2.5亿元的巢湖体育中心因闲置而杂草重生……
业内人士认为,体育场馆在建设时大多重点考虑建设,而没有考虑如何在长期运营中注入体育资源、文化资源、商业资源,在整体规划时比较欠缺。
破局 唤醒海体的商业潜能
“要体育”,还是“要商业”,不是非此即彼,经营得当,是可以实现双赢的。海体的定位与价值探讨应站到城东片区乃至泉州市的整体发展层面,它不只是体育场馆,更有带动城东片区核心商圈形成的潜能。
多元经营 市体育中心“脱贫致富”
体育场馆要突破运营“瓶颈”,实现良性循环并非没有可能。泉州市体育中心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炒热一个体育场馆,需要长时间的探索的。”伍少杰说,市体育中心是1996年泉州为了承办省运会而建,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承包经营等探索,但都没有成功,入不敷出。2002年,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可以把部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市体育中心开始探索多元化经营,渐渐实现扭亏为盈。“由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管理的乙级以上体育场馆,市体育中心是全省唯一的一个。”
“管理及维护成本每年400多万元,经过这些年的经营,体育场馆自有盈余达到了2000多万元。”伍少杰告诉记者,市体育中心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的日益凸显和市中心聚集的人气,另一方面得益于泉州经济开放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改善生活的需求。其实,一开始市体育中心建成时地理位置也比较偏,人气也比较不足,经过了一段困难时期。经营初期由于是买方市场,没有办法对租用者进行过滤,出现了“饥不择食”的情况,导致了一些非体育类商家入驻,使得体育场馆的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受到诟病。现在市体育中心对商家有所选择,形成了多元经营的业态,有体育健康服务,体育用品销售,商务健身会所,体育培训等,体育健身休闲的功能进一步凸显。
“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我们免费或者低收费对外开放更有底气。”伍少杰说,市体育中心灯光球场、门球、掷地球、健身路径等室外场地全部免费开放,体育场7时—8时30分,17时—18时30分免费开放晨跑和晚练,其他时间承接市体工队、市体育运动学校的训练。而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羽毛球馆、篮球馆面向公众低收费开放。“我们目前的体育主体产业收入比重仍然偏低,今后将继续努力壮大体育本体产业,增加自营和尝试联合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盈余将继续用于设备的更新和全民健身项目。”伍少杰表示。
辐射作用 海体有带动片区繁荣的潜能
从市体育中心的成功经验来看,“要体育”还是“要商业”,其实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如果经营管理得当,还是可以实现“公益与经营双赢”。
“作为城东片区龙头项目,在运营上,政府更应扶持经营者微调场馆定位,市海峡体育中心不仅只是一个体育场馆,而应是一个集体育、休闲、文化、娱乐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运动休闲商业中心,与周边商业项目互动,形成城东片区的核心商圈,为城东片区建设‘市级体育文化休闲中心、现代服务业新区和健康型宜居新城’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的带动示范作用。经营者如能实现良性的持续运营也是对政府财政的一种减负。”2013年年初,民盟泉州市委会提交给市两会的提案中指出。
“对海体的定位与价值探讨应站到城东片区乃至泉州市的整体发展层面。”江煜坤说,海体的发展对泉州城市发展相辅相成,若能顺利转型发展,将对泉州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品牌提升、市民幸福感提升有重大意义。城东以海体为辐射面,带动整个片区的繁荣。海体从五年前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物业顺利出租,说明其价值在提升。未来几年,海体附近的商圈日渐成熟,周边配套日趋完善,发展前景还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突围之路 打造泉州的CRD
那么,海体该如何既保证竞技性功能,又能实现一定的商业价值?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他们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争取承接更多的赛事和活动。目前海体市场拓展能力弱,缺乏有效的主动出击,应多争取引进一些训练队伍,比如承接一些北方队伍的冬训;并争取引进更多的活动和大型赛事,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也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争取体育场馆的商业冠名。海体有一场一馆(体育馆还分为训练馆和比赛馆),可通过争取商业冠名权来增加收益。
在不影响体育中心和城市景观的合适位置建设LED显示屏,传播城市品牌。节目内容包括赛事活动、时事新闻、企业介绍、地方介绍、公益广告、商业广告等。
打造泉州的CRD(中央休闲娱乐区)。结合城东片区的功能定位,将海体进行多元化经营,成为融合娱乐、文化、休闲、购物、美食、休闲会所、文化演艺、现代服务业等为一体的综合娱乐区。如在沿安吉路沿街面规划酒吧一条街,建设体育主题餐厅、汽车露天影院等。
业内人士表示,海体作为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项目,建议给予适当优惠扶持,并增加公共交通路线及频次,增强城东片区的可达性,促进片区繁荣。
它们是这样运营的
鸟巢水立方做品牌
“鸟巢”、“水立方”逐渐探索出一条以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为主,以日常参观游览为补充的运营道路。这两个大型奥运场馆每年运营成本数亿元,已能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余。
2013年9月12日至10月3日,《鸟巢·吸引》演出22场,观众达到20万人次。这种量身定制的大型驻场演出,见证着鸟巢正在从被动经营场馆,向主动经营品牌转变。鸟巢的市场开发中包括4万余平方米商业面积的出租、衍生品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收入。同时,鸟巢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明星在此演出,还有众多国际赛事也相继落户,呈现出了强大的品牌吸引力。另外,自主品牌项目——“鸟巢欢乐冰雪季”、鸟巢儿童体验中心,探索大型活动品牌化、商业化与群众化的有机结合。
“水立方”在保留承办大型国际赛事功能的基础上,变身为一个大型嬉水乐园。通过新增的嬉水乐园、公共游泳、健身、会展、特许商品开发等多业态经营,成为一个提供水上运动健身、文化休闲、旅游参观等综合性服务的大型多功能水上中心。水立方还与茅台酒业公司合作“水立方酒”,进行无形资产开发。
厦门体育场馆经营项目近50个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把厦门打造成为生活品质之岛、体育赛事中心城市、体育用品企业总部基地;为体育场馆提供政策支持。厦门体育场馆经营项目涉及台球、保龄球、网球、乒乓球、高尔夫球、卡丁车、攀岩等近50个项目,对城市价值、业态提升带来的效应明显。集美区新建的多功能综合性体育馆引入国际顶级专业机构NBA中国公司介入场馆设计与运营。嘉庚体育馆拓展出大型百货超市 、家电、商场、会所等综合商业用途。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满足不同消费群体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通过改造,变身成敞开式的体育休闲公园。改造完成以后,形成低、中、高三档次的体育休闲项目,充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篮球广场、乒乓球广场、羽毛球广场、健身路径长廊、风雨健身舞场等以免费或低收费形式向市民开放;室外游泳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形成中等消费体育休闲项目群;而高消费层次方面,整合游泳、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健身、棋牌等多种体育休闲项目,以会员制的形式提供附加值更高、质量更好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