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宗同族,两岸却为何分姓刘、侯?花开两枝隔海相望,当两岸宗亲重新团聚,祖祠里又设下了怎样特殊的宴席——
南安刘氏祖祠来了台湾侯氏宗亲
台北大学校长侯崇文率台北侯氏宗亲会回南安寻根谒祖。(资料图片)
东南网7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 通讯员 黄小燕)
采访地点:福建南安梅山镇
刘版“赵氏孤儿”
南安梅山镇鼎诚村的古山头美井山上,一棵大榕树遮天蔽日,根须及地。170年前,就是这棵榕树的一株小苗随着从南安迁居台湾的先人移植到嘉义。如今,当年的小树苗已然成长参天大树,正如侯氏后人在台湾开枝散叶、繁衍数代。这株小榕树的家在嘉义双溪石码宫北侧。同样的,在南安也有一座石马宫,这座始建于宋末元初年间的石马宫又名报恩寺,是两岸刘侯后人心中的“根”。
同宗同族,两岸却为何分姓刘、侯?在两岸宗亲筹资新建的南安石马宫前,南安刘氏宗亲会会长刘加成给记者讲述了一段血雨腥风的宗族历史,这段历史也被后人称作刘版“赵氏孤儿”。据传,隋唐时期,刘族先祖文静公,协助李渊推翻隋朝,功勋彪炳,官至户部尚书。因忠于朝廷,敢于谏言,开罪奸臣小人,李渊偏信谗言,致文静公遭抄家灭顶之灾。其间,奸臣上奏唐高祖李渊,让跟随文静公多年转战南北的林将军充当监斩官。所幸,林元帅深知文静公忠良,对此深感无奈,借机将自己的亲生骨肉调换文静公幼子,保留了忠良血脉。因事件败露,林元帅负伤单骑带孤突出重围,逃往荒山。在深山中遇见一猎户,猎户姓侯,家中两夫妇,结婚多年膝下尚无所出,林元帅说明缘由,遂将忠臣余孤托付给侯氏夫妇,并附上血衣以予佐证。之后,林元帅诱引追兵,自尽于悬崖之下。侯氏夫妇对林元帅的义举敬仰万分,决心遵循林元帅托付之大义,把小孩扶养成人,刘氏忠良血脉得以延续。“刘侯连理枝,同宗并蒂花”之说也由此而来。
唐朝末年,部分侯氏后裔随“开闽三王”南下,渡江入闽,生活在南安北坑。到了南宋,“北坑”改名“刘林”。为感念林元帅舍生取义的救命大恩,刘侯后代子孙先是为之在厅堂上立牌位祭拜,后又在今南安梅山罗东镇维新村修建宫庙,供祀林元帅。因附近有岩石形似马状图腾,故得名石马宫。
清朝雍正年间,大批刘侯氏族人从南安码头、梅山一带迁居至台湾南部,目前单是高雄、嘉义就有12个村,人数将近5万。从家乡石马宫奉请林元帅香火入岛,在当地建庙奉祀,同号石码宫,代代相传。1929年,大陆的侯氏宗亲陆续恢复本姓刘。但因历史原因,再加交通不便无法沟通,恢复本姓的消息无法及时传递给台湾及其他海外宗亲,这些地区的宗亲至今仍保留侯姓。由此,才有了如今台湾侯姓宗亲来拜刘氏家庙的有趣现象。
刘侯宗亲在嘉义双溪石码宫祭拜祖先。林娟 摄
宗族的宴席
2010年5月25日,台湾溪口里石码宫主任委员侯明尧接待了几位特殊的客人。受旅外福建南安刘林刘侯宗亲会委托,在台湾工作的南安人刘文宗和堂弟刘富诚从台北前往嘉义朴子市双溪口寻访宗亲。不过,因为素未谋面,事先也未得到讯息,侯明尧乍见自称要认亲的刘文宗一行时难免警惕,猜想会不会是诈骗集团来行骗。见侯明尧心存疑虑,刘文宗经过半个多时的耐心解释说明,侯明尧终于放下心来,确认彼此乃是出于同一祖宗的宗亲兄弟后欣喜无比,随即摆下家宴款待,又一同去拜谒当地的石码宫。
同年,受台湾侯氏宗亲会邀请,刘加成首次率领南安刘氏宗亲前往嘉义拜访。短短几天时间,刘加成一行在当地宗亲的陪同下,不仅拜谒了侯氏大大小小所有宗祠,还走访了当地德高望重的侯氏宗亲,嘉义的各大景点,包括当地行政楼、议事厅等。让刘加成没想到的是,时任嘉义县长的张花冠还连续两天宴请南安宗亲团,并一再叮嘱台湾宗亲一定要尽地主之谊,带大陆乡亲好好体验嘉义的风俗民情,常来常往。
如今,每年都有近500名的台湾宗亲回到南安寻根谒祖。刘加成常喜欢把宴席设在刘氏祖祠里,九层粿、地瓜圆是每次少不了的家乡菜。有意思的是,有时遇到大规模的台湾访亲团,团员有“蓝”有“绿”,一个团却不肯一起吃饭。刘加成就想了办法,席设三排,“蓝绿”各一边,南安宗亲坐中间,终于相安无事其乐融融。除了熟悉的乡音,最让刘加成感动的还有台湾宗亲一口一个的“族长”。刘加成认为:“他们还认我这个‘族长’,其实认的就是这个根。在宗祠里,不管你是‘蓝’是‘绿’,姓侯姓刘,终归都是刘氏子孙。根脉血缘是政治、地理等因素都无法割断的。”
榕树下的刘侯情缘
170年前从南安移植的大榕树依然苍翠茂盛。林娟 摄
东南网7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娟)
采访地点:台湾嘉义朴子市
五月的嘉义朴子市双溪口草木葱茏,山清水秀,刘侯宗亲会台湾联络部副主任刘文宗带领记者一行再度拜访了他在这里的侯氏宗亲。村口,写着“石码宫”(历经200多年更迭,从南安传到台湾的“石马宫”的“马”字,多了一个“石”字旁,编者注。)的新式大牌坊巍然矗立,下面的“威镇双溪”四字相传乃清朝嘉庆皇帝所赐,侯明尧、侯海蛎、侯冬贤、侯江龙……众多宗亲早就在村道上迎候,“你回来啦,台北天气怎样?一路上辛苦了!”他们用闽南话跟刘文宗亲昵地寒暄,一派家里人归来的热络情景让人感受到融融的亲情。
然而4年前情况可不是这样,“那时我差点被当作诈骗集团成员赶出门去。”刘文宗重提往事,围着他的宗亲们都乐呵呵地笑了起来。
追源溯流,刘氏一姓已历经4000余年,福建南安刘侯一派由江苏彭城繁衍至今也有900年以上。清朝雍正年间,大批刘侯氏族人从南安码头、梅山一带迁居至台湾南部,目前单是高雄、嘉义就有12个村,人数将近5万。
2010年5月25日,受旅外福建南安刘林刘侯宗亲会委托,在台湾工作的刘文宗和堂弟刘富诚特地从台北前往嘉义朴子市双溪口寻访宗亲。因为素未谋面,事先也未得到讯息,侯明尧一家乍见自称要认亲的刘文宗一行时难免警惕。于是,刘文宗详细描述了南安老家的情形,又拿出宗亲会会刊上刊印的南安石马宫祖庙图片给对方过目,并当场以长途电话与身在香港的宗亲会会长沟通联系,才让侯明尧放下心来,确认彼此乃是出于同一祖宗的宗亲兄弟后欣喜无比。
在这出一波三折的寻亲记中,石码宫是个关键,而它也是刘侯同宗、“两岸一家亲”的见证。相传隋唐时期,刘氏先祖刘文静在朝廷被奸臣陷害,面临灭门之灾。刘文静的同僚林元帅与之情同手足,关键时刻林元帅以自己的幼子替换了刘文静的幼子慎公。在躲避追杀的过程中,林元帅将孩子托付给侯姓猎户,以使刘氏忠良血脉得以延续。为感念林元帅舍生取义的救命大恩,刘侯后代子孙先后立牌位、修建石马宫,供祀林元帅。
清代侯氏先人从南安迁居到台湾南部拓垦,一部分就住在嘉义朴子溪合流处,即如今的双溪口。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双溪口的侯氏乡民集资建造石码宫,安奉林元帅为主神,又前往南安石马宫祖庙,奉请林府二元帅、三元帅、四元帅到宫里合拜,后此宫几经整修,日趋巍峨壮观。双溪石码宫北侧有株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村里的老人说,那正是170多年前从南安移植过来的,如今依然郁郁葱葱。据悉,目前在台湾较具规模的石码宫有数十处,信众达300余万人,每年农历六月十二,两岸信众都会谒祖朝拜,鼎盛的香火代代传承。
1949年后,台湾的侯氏宗亲们与祖籍地失去了联系,直至刘文宗、刘富诚的嘉义“寻亲之旅”,两岸刘侯氏才又续上了亲缘。旅外福建南安刘林氏宗亲会会长刘贤贤随即率团赴嘉义参访,当迎来迁台200多年后的首个家乡宗亲参访团时,台湾的乡亲们都欣喜不已。
2010年底,嘉义县刘侯氏宗亲会成立,次年底,台湾侯氏宗亲专程赴南安参加“世界刘林(福建南安)刘侯恳亲大会”,此后每年他们都组团到南安石马宫祖庙进香,以“同一座神庙同一个信仰”为主轴,进行宗族间的情感交流。而今,嘉义县刘侯氏宗亲会又发起成立“海峡两岸石码宫感恩文化促进会”常设机构,用以组织一系列两岸交流活动。
岁月悠悠,世事沧桑,但乡情亲情不会更改。正如“世界刘林(福建南安)刘侯恳亲大会”纪念册里所写的那样,刘侯宗亲后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土地情、父老情、兄弟情、祖宗情,此种亲和力、向心力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采访手记
根脉的力量
陈梦婕
根脉血缘的力量在两岸刘侯的历史变迁中可见一斑。纵然相隔200多年,历经改名换姓,只要族谱一脉相承,就隔不断宗族的情谊。采访时,南安刘氏宗亲会长刘加成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去厦门五通客运码头迎接台湾侯氏宗亲会的情景时依然感慨不已。虽然已有几代人未曾谋面,台湾访亲团团长侯明尧一声“族长”就让他潸然泪下,两人抱头痛哭,一如失散多年的兄弟。
而在台湾,侯氏开枝散叶,后人遍布各地,却因蓝绿政见不同产生隔阂,但到了南安祖地,蓝绿阵营的宗亲因都想参加祖祠的宴席,最终在祖地族亲的撮合下共聚一堂,血脉宗族的凝聚力显露无遗。
侯明尧如今几乎是每年都会率团来南安祭祖。每次来,他都会带台湾宗亲去看一看美井山的那棵老榕树。他说:“我不希望子孙问‘爷爷,你是哪里来的’,我们却答不出来。我要让后世子孙知道,我的根在南安。”就像当年那棵跟着刘氏先人漂洋过海到了台湾的榕树一样,不管如今长得多高多壮,它的主干上永远都挂着一块牌,写着它的根在“南安梅山镇鼎诚村古山头美井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