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十七岁的老年:骑行改变生活 用行动喊出生命宣言

qz.fjsen.com 2014-09-30 08:09:04 陈建辉 林继学 李秋云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十七岁的老年

东南网9月30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建辉 林继学 李秋云 林莉莉 黄 谨 见习记者 花 蕾 陈紫玄 夏鹏程 实习生 杨婉琼 王伟森 海都编辑 陈秀洪 陈世国 视觉 方立祺 丘天)“我现在从不觉得自己77岁,我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如果生命能从退休后算起,今年我才17岁。”当泉州人庄仁贵喊出自己的77岁生命宣言时,他竟发现,曾经5.4cm×4.8cm的肝囊肿奇迹般缩小到了2.1cm×1.6cm。

2007年,在泉州清源山上一次骑行比赛,一群小伙子吹着口哨冲着庄仁贵喊:“阿伯,加油!”庄仁贵有点不服,回去马上跟老伴申请买了一辆真正的山地车,肝囊肿手术也不做了,他要骑行,他要“快乐一天算一天”。

从那时开始,庄仁贵开始了7年的骑行路。2009年一路北上骑行23个城市,之后到过朝鲜、越南,车过不去,就托运过去,自己则和年轻人在开往越南的游轮上唱HIGH歌。

64岁的晋江人陈绍贵曾眼看着老伴的生命一截截地萎缩,恍然间对生命有了新的决定:换个活法,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骑行是他选择的刚刚好的出行方式,北上3000公里,深入西藏,被狗咬伤,摔松了两颗门牙,还是义无反顾。明年5月,他还打算和队友结伴环青海湖,顺便去一趟新疆及陕甘宁革命老区。

10月2日,重阳节,我们关注老年,其实也是关注每一个人必经的生命历程。这段“老年岁月”需要一个人付出同样的精力和热情去爱,去启航,才能显出它真正的生命质量。

庄仁贵说,骑行让他变得年轻

特写

如果生命从退休算起,我今年17岁

2007年,

5.4cm×4.8cm;

2008年,

5.5cm×3.4cm;

2009年,

2.6cm×2.7cm;

2010年,

2.1cm×1.7cm;

2011年,

2.1cm×1.7cm;

2012年,

2.2cm×1.6cm;

2013年,

2.1cm×1.6cm

……

77岁的丰泽区人庄仁贵拿着每年的彩超诊断报告单,嘴角露出一丝笑容,这些数字是他的肝脏囊肿大小变化。

回想起医生看到诊断报告单时惊讶的表情,他甚至有些得意,“我也有些难以相信,骑行带给我太多改变,医生说我现在的身体条件都有资格参选海军了”。

9月27日凌晨5点,当泉州城还没醒时,庄仁贵已经戴着头盔出了门,右腿一跨,稳稳坐上骑背,左脚一蹬,开始新一天的骑行。骑行结束后,他向我们讲述了7年骑行的心路历程。

他的骑行地图北至朝鲜、南延越南、东临台湾。从疼痛缠身到身体倍儿棒,从亲人反对到为他买单车,7年的骑行生活改变的不仅仅是身体。“我现在从不觉得自己77岁,我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如果生命从退休算起,今年我才17岁。”

汪文进闲暇时还带外孙一起骑行

拒绝手术改骑行

快乐一天算一天

2007年夏,医生在彩超片上比划着说,“肝脏上有囊肿,5.4cm×4.8cm”,庄仁贵“啊”的一声陷入迷茫。退休后的生活,他已被高血压、高血糖、风湿病耗去大量精力。

站在身边的老伴赶紧询问治疗方案,医生建议先抽液看疗效。在与家人商议治疗方案的日子里,他听说一个患病的老同事抽液后还是去世了,他仿佛看见了死神。为了缓解焦虑,他每天骑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在泉州市区转悠。

有一天,他在街上偶遇一场骑自行车比赛,这是他第一次知道骑自行车也可以参加比赛。一名裁判告诉他,比赛在清源山大门和天湖之间设置8站,每骑1站,将得到2瓶啤酒。他拍拍坐椅说,“我这车能参加不?”裁判有点为难地说,“重在参与”。

他攒足劲骑到清源山过了4站后,再也使不上力气了,只得停下。小伙子们从他身边飞驰而过,吹着响亮的口哨冲他喊,“阿伯,加油!”他没力气回话,心想,“我这车有60多斤,你们的车多专业啊!”他推着车往回走,不理喊他去领8瓶啤酒的裁判。

这次经历,让庄仁贵萌生了新念头,“与其做手术,不如去骑行”。回家后他向老伴说了想买辆山地车去骑行的想法。如他所料,家人朋友一致认为,“你身体那么差,怎么能去骑行?”

“我坚持吃药但拒绝手术抽液,骑行也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快乐一天算一天。”再三保证只进行近距离和低强度的骑行后,老伴才拨了1000多元让他买了辆山地车。

他刚开始每天去清源山骑行,“上坡爬不上去,下坡吓死人,平路上追不上别人”,坚持一年后,他加入泉州老年人体育协会自行车健身队。在那里,他认识很多新朋友,“我们队里有退休的医生、护士长、厨子、旅行社经理、老师……”庄仁贵如数家珍般说起队友。

骑行渐渐改变了庄仁贵,每年他都会去体检,奇迹似乎就这样发生了,肝脏囊肿逐年变小,2008年5.5cm×3.4cm、2009年2.6cm×2.7cm……

拿着今年刚做的彩超诊断报告单,“2.1cm×1.6cm”,庄仁贵很自豪,“医生看到时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他说我现在的身体条件都有资格参选海军了”。

每月4000多元退休金

全部用在骑行上

庄仁贵的老伴说,这几年看着他身体变强健,性格变平和,她很开心。看着之前的山地车车链和轮胎都有破损,她主动让女婿帮挑选,山地车、头盔、手套、防风镜、骑行雨衣、码表置备齐全,花了2万多元,“再也不会舍不得了”。

家人态度的转变、设备的全方位升级让他更加自信,他常骑着新车以34km/h的速度风驰电掣在街头,感受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速度。

2009年,庄仁贵跟着队友们一路北上,开始大运河骑行之旅。从泉州出发,途经杭州、苏州、常州、扬州等23个城市,他们想拍下大运河流经河段标志,为大运河申遗工作做点事。老人们过惯节俭生活,行李中除了医药箱、备用轮胎等之外,他们自备米、面线、海蛎干、锅碗瓢盆。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庄仁贵在旅馆里插上电磁炉,用其他队友带来的锅煮一锅面,撒上前一天泡好的虾干和海蛎干。队友们一碗面下肚后,按照提前计算好的路程往下一站进发。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给他敲响了警钟。

2011年4月,车队前往金门环岛骑行,在金门下船后,迎面是上坡路,庄仁贵在前面骑行,一名队友在后面慢慢推着车走,结果队友被一辆货车撞倒后身亡。这次遭遇,让庄仁贵决定把车速慢下来,但他的骑行并没有因此放弃,骑行版图继续扩大。

2013年,车队骑行三亚,并打算通过三亚转到越南骑行。到达三亚后,通过队友联系,他们每人花了4000多元,抬着自行车,登上去往越南的游轮。他们一起在游轮上唱露天KTV、跳舞,吸引不少游客围观。

“大家可能以为我们是船长请来的明星吧,”在庄仁贵记忆中,游客给他们鼓掌、欢呼,他们唱得越欢,之后他们从岘港登陆越南。

“越南是我首次在国外骑行,有种探险寻宝的感觉,之前去朝鲜,因车无法进入朝鲜境内,只能把车放在丹东,自己乘坐火车入境旅游。”庄仁贵计划,在80岁之前探寻更多异域,了解更多未知的地方。“我现在从不觉得自己77岁,我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如果生命从退休算起,今年我才17岁。”

如今,他每月4000多元的退休金,已经全部用于自己的骑行生涯。在没有长途骑行的日子里,每天凌晨5点,庄仁贵戴着头盔出门骑行,从背影看去,他酷得颇有几分侠客风采。

眼睁睁看着老伴病逝

他决定骑行看世界

骑行川藏线途中的陈绍贵

和庄仁贵一样,每天天未亮,64岁的晋江人陈绍贵也会早早醒来,开始每天的骑行。9月26日凌晨4点半,陈绍贵起床后,洗漱、甩胳膊晃腿、活动手脚关节,接着便推着单车出门。

马路边的早餐摊点刚刚上街,陈绍贵买了一袋馒头,挂上车头。头顶昏黄的路灯,他小心翼翼地踩着单车,沿着世纪大道往罗裳山方向骑行。

途中,经过几个车友的家,他一路喊一路集结车友,到山脚时已有十多人。往山顶是一条约2.3公里长的陡坡,短短十几分钟,陈绍贵轻松登顶。当陈绍贵坐在罗裳山山顶,看着后面上山的车友卖力爬坡时,天色已亮。

一名车友默默地坐在石凳上,拿出水壶,倒上清水,拧开户外专用的液化气瓶烧水,然后泡上一泡香茶。陈绍贵从车头上取下馒头点心,分发给车友,大家就着茶水,一边狼吞虎咽,一边闲聊嬉笑。

陈绍贵所在的陈埭自行车运动协会,有100多人,这一天来晨骑的有十多人。人群中,腰杆笔挺得像个军人的是副会长王清江,他曾与陈绍贵一同完成了2100公里的川藏线,“从成都到拉萨,历时23天”。

陈绍贵独居,生活总是休养、远行、回家休养,来回循环,一年下来,有近一半时间骑行在路上,由此自嘲是个“不回家”的男人。

实际上,从2009年5月起,他已骑行约4万公里,最长的一次,从福建出发,沿浙江、江苏和上海等东南沿海一路向北,到东北辽宁,历时22天,全长3000多公里。而在这之前,他是一个教书四十载、会木雕手艺的教师。

为何情迷于骑行?他内心深藏着一个隐痛:2006年,一向身体健朗的老伴突染重疾,与病魔抗争两年多后离世。

“好端端的人,说没就没了。”眼睁睁看着老伴离开,陈绍贵内心受到震荡,他突然意识到,要换一个活法,“那几天,生命、健康这样的字眼,在脑海里时隐时现,最后我下决心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最终,他选择了骑行。第一件事就是卖电动车,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加入陈埭自行车运动协会。几个月后,他发现,双手双脚灵活多了,双手反扣在后背,能握手,能双脚跨步蹲马步。“不仅有力气有精神,连饭量都大了,即使是早餐,也要吃一大锅粥,还要一个大地瓜”。

独居的陈绍贵,家中显得有点凌乱,但三辆自行车都擦得锃亮,加上帐篷、导航仪等,花了近2万元,“我一点都不觉得贵,这只是将看病吃药的钱挪用来骑行了”。

开车太快,走路太慢

骑车刚好,把风景留下来

陈绍贵的左腿上有个伤疤,那是去辽宁那次,被疯狗咬的。“在辽宁铁岭时,一个车友的轮胎爆了,我停下来想帮忙补胎,不料,路边窜出一条疯狗,在我小腿上咬了一口”。当时,一名车友帮忙包扎,送他去医院,他也因此没能抵达终点哈尔滨,就被送上火车回来了。

他的两颗门牙也摇摇欲坠,那是前年第一次骑在公路上时没戴安全头盔,前面路面坑洼,结果车轮打滑,连人带车摔倒在地,满嘴是血。“都说咬牙坚持,现在我都没牙可咬了。”他自嘲道。

有苦自然也有乐,“艰难困苦中的萍水相逢带来的欢乐,是我前半辈子从未有过的收获”,在骑行进藏的途中,陈绍贵有一次掉队了,当他独自骑行在路上,一辆小车停下,司机提醒他走错了,到拉萨应该是另一条路。当时天已昏暗,那司机担心他独行不安全,就用小车载他到分叉口,还叮嘱他前方路况和天气。

“这是坐在家里把玩木雕体会不到的快乐。”陈绍贵笑着说道。

陈绍贵不怕冷,常年洗冷水澡近30年了。他也不怕热,家里空调、热水器、电风扇,只有别人来了才开,再热,即使全身冒汗,他也忍住,“我通过均匀呼吸,体验心静自然凉,渐渐也习惯了”。

在陈绍贵看来,不怕冷不怕热,其实和骑行是一样的,坚持着过了心里那一关,心态就顺了,就成习惯了。

进藏途中,有一个30公里长的陡坡。几个年轻人悄悄猛蹬自行车,从后面赶超,不过,领先一段路后,很快就瘫坐在地,下车停歇,而陈绍贵还是不急不慢地骑。眼看着被反超了,年轻人又重新上车,一阵狂追,接着又累倒了。反复几次,最终还是陈绍贵先上了坡顶。

“我一个老头子,不跟年轻人争什么,早过了热血沸腾的年纪。”陈绍贵说,他始终骑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扰,喝水只抿一小口,含在嘴里,慢慢润喉,并调理气息,保持节奏,减少停歇。而年轻人不懂,没分配好体力,停歇后又狂喝水,越停歇,就越骑不下去了。

去了一趟西藏,陈绍贵哪儿都敢去了。明年5月,他将与队友结伴环青海湖,顺便去一趟新疆及陕甘宁革命老区。

“开车太快,走路太慢,骑车刚好,把沿途风景留下来。”这是陈绍贵的最新口头禅。

照顾患病的老伴

他从不远行

汪文进骑行,不忘赶回家帮老伴按摩

当陈绍贵计划着环青海湖骑行时,家住泉州市区的86岁老人汪文进,则打算继续在大泉州范围内骑行,有着近30年骑行史的他从不远行。

“一直想跟老伴分享路上的感觉,可惜老伴年轻时为照顾家庭,落下一身病痛,腿脚不灵便。”汪文进从不骑得太远,为的是每次能赶回家帮老伴按摩、推拿。自从十多年前,老伴陈阿姨患上风湿、腰椎增生等病痛后,他就自学起养生护理知识,每天晚上帮老伴按摩。

“我也得锻炼好身体,才能更好地照顾她。”1987年就开始骑行的汪文进,20多年来,虽然年纪大了,却骑得更勤了。

“之前,自行车只是代步工具,还不懂得骑行是什么。”50岁前后,汪文进身体有点虚弱,一遇到天气转冷,他就患伤风感冒。有一次,他看到报刊上一则新闻,讲的是骑自行车也是一种好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肺活量,还能锻炼视力和双脚。于是,他开始尝试骑车上清源山、鹏山岭,远一点还骑到南安康美的雪峰寺、惠安县城的科山公园。

“以前,可能都没人骑行上清源山的吧,说不定我还是第一个骑行上去的。”那时,老汪踩的是老式的自行车,没有变速挡都能骑上清源山,实属不易。

“骑上单车时,我全身的注意力都在路上,踩着踩着,人慢慢就沉浸在沿途的景色中,生活中的烦恼,一下子就全忘掉了。”每每推出山地车时,86岁的汪文进就笑得像个快乐的少年,骑行带来的好心情,让他已近痴迷。

许多队员到各个省份去骑行,他却从未骑车离开过泉州,而且每次骑行他几乎都是当天就赶回泉州市区。“呵呵,老伴身体不好,我不能离开太远,每天都得照顾她。”每当队友们不解时,老汪总是笑着解释,不论走到哪,他的心总牵挂着老伴。当然,老伴陈阿姨也心疼他,她说,他上了年纪了,骑得太远了她也担心。

这些年,看着他如此沉醉在骑行路上,女儿、女婿还有外孙们,也都喜欢上骑行,还经常祖孙三代人一起参加骑行比赛,每一回汪文进都成了比赛的亮点。

话题

致未来的三封信

致未来的三封信 丘天/漫画

当一群老年人在阳光下积极享受着生命的乐趣,年轻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未来的“老年”呢?他们又做了什么准备,让自己的老年生活可以过得更从容、更精彩?

通过投资获得持续稳定收入

陪老婆在小区楼下坐一整天

陈先生,46岁,创业老板

都说闽南人爱拼才会赢,我是很拼的,我认识很多企业家,都很拼。为什么拼?说穿了,都是在为养老拼。养老这个问题,从我年轻时就开始思考了,大学毕业刚工作就在想,老了我还有什么。

我们这一代,创业一代,所做的事都是我们小时候的饥饿基因决定的。从小饿怕了、穷怕了,人生一直会有不安全感。即便我现在有些身家,这种感觉也从未离去。

我出生时刚好是文化大革命,那时南安金淘地少人多,我家6个孩子读书,上有奶奶,一家9口全靠父母挣工分,经常饿肚子,饿到发昏。那时有多穷?两块五的学费,我经常只能交五毛。出生在那种环境,真是穷怕了,让我后来总是害怕老了会没有收入。

22年前,我从福师大毕业,当政治老师,那时教师哪有现在这样的待遇,还是穷。我就想,这饭碗是铁的,但铁饭碗里也没肉啊。教了三年书,辞了,下海做生意。

那个时代,下海是风险,也是潮流,闽南恰好赶上民营经济大潮。干了几年业务,当上保险公司的区域经理,赚的钞票也挺多。后来辞了,陆续又投资教育等行业。前几年,在企业做高管,年薪100多万,今年还是决定辞了,自己再创业。

有人总问我怎么这么能折腾?其实,很多同龄人都一样,赚到钱不会想着及时行乐,而是不断去做事情。

从当老师下海,到打工到当老板,换了七八个行业,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尽情折腾,但到60岁时必须养老。为什么要不停创业,就是希望老的时候,比不过年轻人能赚钱,但还会有一个稳定的收入,还能给我的家庭留点什么。

现在这个社会,会认真思考养老的年轻人,应该是中产阶层。中产阶层一般都有稳定的中高收入、体面的职业和社会角色,但恰好这个群体的压力最大,养老焦虑感最强。我是很节约的,但是一年30万不够花,要孝敬双方父母,要培养孩子,夫妻要养车、养房、吃穿,还有人情往来。我当业务员时,也穿几十块一件的衣服,挤不上公交就走路。

我们一辈子都在为更稳定、更好的生活奋斗,但真到老了,也肯定不爱排场。稀饭、咸菜吃起来最亲切。

我到退休还有14年,现在定的目标是,用10年去建立一个企业,一个让我有持续稳定收入的企业。

我还在想,企业如果做好了,也像马云一样,未来稀释股份给员工。等我老了,我觉得我能给孩子一套房,一份好的教育,然后留一个良性发展的企业,孩子占点股份就好了。财富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给孩子跟给了别人一样,都不是自己的。林则徐讲的一句话很受用:子若胜我,留之何用,子不若我,留之何用?

泉州现在四五十岁的企业家,很多都是创业一代。我认识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有同样的饥饿基因,同样的养老焦虑。我有个朋友,企业做得很好,现在住的房子还不到100平方米,赚的钱都用来投资。

人到中年,我们接下来也会为养老做更多准备,比如储蓄或投资商业地产;到了50岁,就要认真地做养老规划;我在厦门买了一套还不错的房子,小区环境好,附近就是一个环境很好的大公园。真到老糊涂那天,能牵着老婆到楼下湖边走走,坐一整天,没有那么多忧虑,清闲也就满足了。

年轻人怎么应对养老恐惧和焦虑?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你没办法改变社会,就只有改变自己。所以我建议,就算你才20多岁,你也不妨想想养老问题。当然,年轻人要学会投资,你问我没钱怎么投?不是要你投钱,你去读书、学习,去不同行业岗位历练,投资自己才是最大的投资。年龄再大一点的,比如三四十岁的白领,也是时候适当做些资产配置。

开讲座,给年轻人讲自己的经验

只要还走得动,和爱人到处随意走走

37岁潘任凭证券营业部经理

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太快。睡到自然醒,对我来说,是件很奢侈的事。所以退休以后,我就想过那种慢节奏的生活。

下班了,我还会不自觉翻看手机备忘录,明明今天工作结束了,却总觉得还有什么事没做完,我就知道,糟了,高压后遗症又发作了。有时晚上不断地做梦,梦见自己在考试,却怎么也看不清试题。这时候,我不断自我心理暗示,做不完、没做好又能怎么样呢?没办法,选择金融这行,就得适应这种高压生活,不断自我调节,不然迟早得疯掉。

我念了两个硕士学位,四年前被公司聘为证券营业部经理。在同龄的朋友圈里,我可以算是一个事业比较成功的人。有时看着大学生稚嫩的脸庞,会感叹:年轻真好。但其实,人变老,精神活力消退,身体机能老化,个人阅历经验却越沉淀,越宝贵。长者的智慧,是一笔财富。所以等我退休以后,希望能有机会回学校里开讲座、办咨询会,讲一讲自己总结的工作生活经验,帮年轻的一辈少走些弯路。

目前,我正处于人生和事业的上升期,还没开始认真规划老年生活。不过,有时候回到家,累得不想动时,会想象自己退休后,不用每天7点半就得起床,不用总是惦记着还有什么事情没做完,日子可以慢慢过,那得多美好呀。

以后老了,只要还走得动,我就想和爱人到处随意走走。去那些像西塘一样有山有水,又有人文气息的地方看看。在城市里打拼久了,商业化现代化的东西,真的对我们没有吸引力了。那种没有计划的旅行,可以慢慢走,看看别人的生活,真是想一下就惬意自在。

我现在的养老储备应对老年应该没有多大问题。现在每个月交的养老保险金,能满足基本生活开支。不用上班后,还能在家打理一些理财产品。

身边一些朋友,会选择投资房产,计划老了收收租作为稳定收入。这种想法在我看来,有点盲目。房子的功能属性就是居住,现在出现畸形的房产市场,就是很多人把房子用来投资。房子够住就行,买多了,万一以后国家征收房产税,那就亏大了。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房子和其他理财产品,都要适当分配。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买套经适房,够住就行

只要当下积极面对,不管成功失败,都是收获

王永梅52岁心理咨询师

兜兜转转十多年,终于找到最想要、最适合的工作,除非大脑转不动,我才会停下来吧。32岁才遇到老公结婚,从南平嫁到泉州,在国企、外企、学校再到创办工作室,我总是随遇而安,只要过好当下的日子,过得开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家庭教育和个人际遇,对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文革时期,我家发生很大变故。我母亲过世,父亲被撤职,外婆把我们6姐弟带大,一家七八口人,从公家房一下子被赶到一间小破屋。

两个姐姐比较苦长大,我经历比较平顺,骨子里的性格,一直乐观开朗,随遇而安。直到32岁,我突然觉得自己该结婚了,身边却没人可嫁。随手拿起一本杂志,看到了一则征婚启事,就写信过去,认识了现在的老公。

我的思想一直没有保守过,通信了半年多,感觉挺投缘的,就偷偷到泉州看了一眼,确定他信里说的都是真实的,没多久就嫁到泉州了。相比现在的相亲,我们那时候更浪漫吧。

我每次做决定,不太会做长久的规划和缜密的思考。老公是小学教师,当时他们学校需要代课老师,校长让我试一下,结果一代就代了十年。2004年,我在报纸上看到华侨大学开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立马就去报名了,现在才有了我的心理工作室,也过得很充实。

现在女儿也读大学了,以后她想出国或者做什么,我们都支持她,不会把她拴在身边。要是想她了,就飞去看她呗。以后她自己独立了,有工作和家庭,不可能一直陪着我们,我们也不想给她太多负担。

老公大我8岁,已经退休。现在他在家里写写诗,给我做做饭。我一直觉得,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以前看朋友们买车买房,我从来都不会去羡慕或嫉妒他们。现在我们没住老房子了,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够住就行。女儿很懂事,我们也不怎么需要操心,该置办的我们也会给她办。

年轻人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有一定的规划,但有些事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我觉得只要在当下积极去面对,不管成功或者失败,都是一种收获,生活也会更快乐。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