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季稻开镰 亩产最高增11.7%
稻田养鱼 每亩增收数百元
眼下,各地单季稻陆续成熟,逐步进入收割期。趁着晴好天气,农民们正忙着收割稻谷。(吕斯达 摄)
眼下,永春、德化、南安等高海拔地区单季稻陆续成熟,逐步进入收割期。记者了解到,作为泉州市稻米主产区之一,今年德化县单季稻种植规模达到14.28万亩;其中,上涌镇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经农业部门测产,亩产最高可达614.9公斤,比往年增产11.7%。
通过合作社龙头带动,大力推行“绿色种植”的方式,不仅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而且提高了稻米品质,增加农户经营收入,成为本地粮食种植业界广受欢迎的新模式。
□本报记者 吕斯达 通讯员 林一岚
化肥失宠 农家粪肥沃良田
在德化县龙门滩镇苏洋村,记者看到,金黄色的稻谷依山势而起,一眼望去,沉甸甸的稻穗随着秋风泛起金波,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德化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高兴地告诉记者:“看这长势,丰收大局已定。”
在田间,德化县绿园农业综合专业合作社社员老李夫妇正忙得热火朝天,夫妇俩一个割稻,一个脱粒。孩子们都在外工作,夫妇俩仍然守着自家田地种水稻。尽管有些劳累,但看到今年稻子长势喜人,夫妇俩感到很欣慰。
今年的水稻能够喜获丰收,离不开合作社大力推行的“绿色种植”模式。“以往种植水稻,使用农药、化肥都是必然选择,但化肥用多了,不仅影响水稻质量,对土壤自身肥力也构成了伤害。”老李告诉记者,现在给稻田施的肥料是鸡鸭粪便和槽舍底土等农家粪肥,主要来自于本县的黑鸡养殖户,每吨价格将近一千元。
老李的尝试在当地并不鲜见,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稻米的品质,这两年来,先后有不少农户在农业部门的鼓励和合作社的带动之下,尝试使用动物的有机粪肥来替代化肥。
“养分完整,土壤就会健康,产出健康好米,人吃了也会健康。”合作社理事长曾丽春告诉记者,选择生态环境优良、外界隔离条件好、水源充足、排灌分家的集中连片水田,施用有机粪肥进行健康生产,种出来的米卖相好、卖价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粮食种植户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