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桥树之争! 红树林逼近洛阳桥该不该砍伐清理?

2015-01-12 09:36:02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护桥历程

“站像东西塔,躺像洛阳桥”——这句流传在泉州民间的俗语,道出了洛阳桥作为“国保”文物,在泉州人心目中的位置与分量。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如何更好保留名桥历史风貌,再续古桥千年风光,一直是泉州文物部门工作重点之一。

最近十几年来,护桥历程,一波三折;桥树之争,矛盾重重,常令古桥保护者们陷入两难境地。

保护区内种树 本身已经违法

“关于桥畔的红树林问题,早已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甚至连来自北京的专家学者也曾提出清除保护区范围内的红树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吴艺娟称,洛阳桥按照省政府划定的保护范围:桥体东侧向洛阳江延伸300米至石任,西侧至洛阳桥水闸;桥南从桥塔至民居80米,桥北至洛阳古街路口,并含昭惠庙,“这个范围内均是建设控制地带,任何个人或单位,不能擅自建设污染文物及其环境的设施”。

《文物法》也明确规定,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必须保证文物安全,逐级上报,并征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否则等于违反文物法,必须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也就是说,凡在古桥保护区范围内种植红树林,即使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也得慎之又慎。

依法清理树木并非乱砍乱伐

“我们确实曾对洛阳桥底下影响景观的杂草和垃圾进行清理,但并非他们所说的乱砍乱伐!”据吴艺娟介绍,去年12月底,按照市里创城迎检要求,管理所在月初请来保洁人员,下到桥墩处,对桥底的杂草和垃圾进行清理,并顺带清理几株随潮水自然生长的小红树,“我们只是按照《文物法》规定,出于对古桥的保护,恢复古桥的历史岁月和自然景观,才会请人来清理,没想到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市文广新部门曾多次发函给市林业部门,协调处理洛阳桥保护区范围内红树林,移植他处,“但时至今日,并没有得到有效回应”。

“树长起来了,水看不到了,跨海桥变成陆上桥,未来洛阳桥境遇,好像就在眼前。”吴艺娟说,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假如我设想的事情实现,那么这些独步世界的造桥技术,将永远失去实体物证,这种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树没了还可种 桥没了无法造

“树没了,还可以再种;桥没了,却没办法再造!”孙亚宏是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副主任,也是市政协委员,他对于桥树之争的观点鲜明,措辞犀利。

他说,洛阳桥的保护与红树林的种植,两者矛盾已经存在很久。其实,早在2009年,泉州市两会上,他就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一份名为“重新审视洛阳桥水域种植红树林的必要性”提案,专门论述了桥树之间的关系,并建议在洛阳桥保护区范围禁止种植红树林,并尽力恢复古桥原有风貌,“当时市林业局以部门承办的方式答复,将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种植红树林的关系,并表示在洛阳桥保护区范围内,不再增种红树林”。

时隔数年后,桥树之争不仅没有得到缓和,反而变得更加剧烈。随着泉州“海上丝路”世遗申报工作的启动,洛阳桥被列入十八处考察点之一,在一份由孙亚宏主笔的泉州政协专报中,这样描述洛阳桥现状,“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内大量人工种植红树林,加剧了泥沙淤积,假以时日,生态环境或将不复存在,势将危及到洛阳桥在中国桥梁史上的历史地位”。专报得到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领导作出批示:“建议很好,要求加大保护和申报力度。”

■专家观点

像爱惜生命一样 保护好文化遗产

□陈建中 泉州市博物馆文博研究员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这是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文章的一句,用在目前洛阳桥的保护事件上,极为恰当。陈建中称,洛阳桥管理者本月初对桥梁保护区范围内自然生长的小红树,进行清理,其所依据是《文物法》管理条例。

他认为,已有近千年历史的洛阳桥,不论从时间存在,还是人文价值,均比省级湿地保护区的分量更重,“说白一点,先有古桥和古桥的保护区,再有这片红树林,而且也有法律可依,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关于桥下淤积问题,他深有同感,“一座历史悠久的跨海大桥,一旦没有海水进来,变成一座陆地桥,那么留给后人的只能是无尽的遗憾”。

他建议,应该由政府部门出面协调,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及时对桥底,尤其是桥南、桥北的淤泥层,进行全面清理,以还洛阳桥史上风貌,“随着红树林面积在扩大,潮水被挡在外面进不来,淤泥层每年都在增长,现在再不清理,今后可就来不及了!”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