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为工商业资本增加一个新的出路,又给当地农民带来致富的机会。图为工作人员在大棚里种植蔬菜。(王图)
眼下正值“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的春耕时节。记者从业界了解到,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码的大背景下,工商业资本向“三农”涌动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潮流。而“资本下乡”由纸面上的蓝图变成实际操作中的路线图,工商业资本踊跃进军农业、反哺三农,也正不断推动着本地三农产业的设施化与规模化发展。
记者 吕斯达 王晓 通讯员 林一岚
工商资本跨界涌入设施农业
春日里,一系列奇妙农事,在晋江陈埭镇这个以鞋服产业闻名于世的“中国鞋都”的农地里上演。在坊脚村的蔬菜基地,荷塘里种下的藕节已经开始吐露新芽,大棚里的叶菜翠绿油嫩。
林金东是这片田园的主人。投身模具制造行业20年,如今却挽起裤脚一头扎进大棚种起了苗木和蔬菜,林金东的转型出人意料。他投资300万元,发起成立晋江市园绿园农林专业合作社,开始由工商进入三农的“跨界”之旅。
像林金东这样进军现代农业的社会资本并非个例,其动力也不仅仅是因为政府补贴政策的吸引。
“像我这样的智能大棚,可以通过物联网用手机调节内部的温度和湿度,但每亩造价高达20万元。”在南安洪濑镇,深耕年塑胶行业多年的陈宗海,投资计划的下一个项目同样落子设施农业。一个主要供观光游览的钢结构蛋形大棚,加上规模化生产的设施大棚,这个主要经营范围为“新、特、优”雾培蔬菜的农业项目,在去年底通过南安现代农业智能温室大棚验收。
“忙疯了!”晋江新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美玉用这句话形容刚刚过去的一年。2014年初,她下决心做设施农业,投入1500多万元用于建设300亩大棚设施。而在泉港,一家吊装运输企业去年瞄准设施农业,投入4000万元成立大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该公司总经理李金龙看来,“相比于工商业,农业投资大,见效慢得多,但更稳,产出更长久。”
“泉州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宝贵,要保障农产品供给就必须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设施农业正当时。”泉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经济下行的当下,敏锐发现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社会资本涌入设施农业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