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仍固守传统工艺做法的作坊仅剩3家。
五月天,三天晴,两天雨,永春县锦斗镇珍卿村61岁的徐福聪,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窗户往外看。天空放晴的话,他就要张罗着把仓库里的纸筋拿出来晒。
纸筋,不是纸巾,很多人可能没听过。其实是用竹子纤维加工而成的一种建筑材料,按比例拌入石灰,用来粉刷墙壁,可防止墙体抹灰层开裂,增加灰浆的连接强度和稠度等作用,“还能净化空气,闽南经常有‘水南天’,用纸筋灰抹的墙,不会潮湿渗水,而且非常耐用,我敢保证,你建的房子屋顶都烂掉了,墙还是好的。”说起自家的纸筋,老徐非常自豪。
纸筋制作技艺在珍卿村代代相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徐福聪有半辈子都泡在这个行当里了,他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这一带有二三十家作坊在做,后来随着市场的萎缩,一家家减少。如今,包括他在内,只剩3户人家。
清明过后一个月左右,漫山的毛竹长出枝桠,民间俗称“出笋”,这是制作纸筋最好的时节。老徐解释说,竹子太老,泡不烂;太嫩的话,纤维物质太少,产量小,也不适合当成原材料。除了本地的毛竹,他们还从江西、龙岩等地购进毛竹。
新鲜的毛竹运回来后,先用柴刀把毛竹剖成竹竿,再劈成10—15厘米宽的竹条;一层层铺到大水槽里,一层竹条一层石灰粉,然后把水槽注满水,再搬几块大石头压在上面,防止竹条浮出水面。经过160天的浸泡后,要把石灰水放掉,注入清水,继续浸泡160天。“如果不换清水,石灰粘在竹片上,竹片泡不烂。”
经过近300天的浸泡后,坚硬的竹条已变得疲软,有些甚至已经变得像甘蔗渣。此时,要把竹条捞出来晒干,再泡一个晚上,第二天将水沥干,用电动打碎机打碎。
金黄蓬松的竹丝随着打碎机的轰隆声到处飞扬,一般要粉碎6次,才能成丝。打散的竹丝要泡在清水里,然后用铁叉以片状捞起,放在木板上沥干。接下来就等着天气好的时候,拿出来暴晒了。半天给竹丝翻一次身,晒上3天,纸筋就算制作完成了。
每年的四五月,珍卿村的路边、山头上,都晒着一片片金黄色的纸筋,煞是美丽。老徐说,最高峰时,他的作坊一年可以制作50万斤毛竹,成品纸筋大概有10万斤。一捆纸筋重80斤,售价约350元。
一般100斤石灰配2斤纸筋,纸筋大部分销往莆田,永春本地、安溪、南安、德化也有部分使用,但是如今市场不大,且由于外地有些人用烧碱泡竹子,一周左右就可将竹片泡烂,且成本很低,打乱了市场。一直固守传统工艺制作的老徐,对此心里一直有些愤愤:“这样制作出来的纸筋,味道很刺鼻,泡过纸筋的水排出来,还会污染环境。”
老徐望着眼前的石灰池叹了口气说,也不知道还能做多久,“现在识货的人少咯。”
□本报记者 黄宝阳 陈晓东 通讯员 颜国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