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跨越海峡同赴南音的心灵之约 李白燕台南收徒

2015-05-28 14:46:51 林娟 刘益清 陈梦婕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跨越海峡,同赴南音的心灵之约

婉约柔美的南音表演。(资料图片)

东南网5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娟 刘益清 陈梦婕)

编者按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而深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闽南文化是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创造的优秀地域文化,海峡两岸闽南人对闽南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汇成凝聚力,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从今日起,本版将陆续推出《闽南文化牵系两岸》专栏,通过对民间艺术、民间信仰、宗亲文化、习俗风物等闽南文化载体的抒写、阐发,反映闽南文化在促进两岸各项交流、沟通两岸民众感情中所起的桥梁纽带作用。

南韵婉转两岸

春雨潇潇,夜幕四合,位于泉州古城的府文庙东厢夫子泉茶馆内,又传来悠扬古乐,这个号称“南音乐府”的地方,既提供当地乐迷茶余饭后休闲,也是外地游客来泉州体验闽南文化的好去处。南管幽幽咽咽,唱腔如泣如诉,在一派柔婉缱绻中,时间仿佛变慢了,人心也变静了,这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的南音让泉州平添了古雅的韵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夏永西常常被请到“南音乐府”演出。他认为,南音这一古老乐种拥有常态化的传播平台十分重要,这使它得以与平民百姓零距离接触,从而让“活化石”不仅活在当下,而且将永续传承。据了解,在南音发源地的泉州,像“南音乐府”这样的民间乐池可谓遍地开花,无论是百源路的清池畔、铜佛寺的牌坊旁、清真寺边的古厝茶馆,还是古榕树下、水中亭榭、公园一隅,入夜总有南音丝丝缕缕沁入晚风,这一雅乐不仅成为闽南一带民众的精神滋养,也深深拨动着海峡对岸爱乐者的心弦。

在台南的大天后宫,每周六、周日晚上,也都有南音乐迷聚在一起,拨弄管弦,低吟浅唱。而以南音乐曲为基础的古典乐舞剧团“汉唐乐府”和“心心南管乐坊”更是在台湾影响深广,其声名还远播海内外。

“当年‘汉唐乐府’成立后,我们曾多次到泉州寻根探源,遍寻耆宿名师研习,泉州南音对‘汉唐乐府’启发很大。”“汉唐乐府”的创办人陈美娥在电话中跟记者聊起与南音的情缘。上世纪80年代初,陈美娥主持一档电台节目,有一天收到观众来信说想听南音。这是她第一次听到南音这个名字。经过打听,她寻到了台南府城最有历史的振声社,并有幸聆听了南音名家之后吴素霞女士的演唱,一下便被那清丽婉转的音韵迷住了。1983年元旦,在其兄长的支持下,陈美娥在台北成立了“汉唐乐府”。此后,她一面组织乐团演奏南音,一面传扬教学,并一次次前往泉州寻根访师。曾任泉州南音乐团专职乐师的王心心就是在这样的机缘下结识了“汉唐乐府”,后嫁到台湾,成为陈美娥的嫂子。此后,王心心一直致力于泉州南音在台湾的教学传播与创新,并创设了“心心南管乐坊”,为闽台南音艺术交流添上精彩的一笔。

“其实南音早在明、清时期就已传入台湾。”夏永西告诉记者,当年颜思齐、郑芝龙率众开发台湾,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主要参与者都是闽南人,他们带去生产技术的同时,也把南音这种家乡十分流行的文化形式带到台湾,闽台两地民众传唱的都是那些世代流传、耳熟能详的传统曲词。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