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83岁仍在创作 瓷雕名家邱双炯坚守艺术传承

2015-08-27 15:41:4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40年仕途 未释瓷塑情怀

19岁那年夏天,德化县政府选招两名通信员,邱双炯幸运入选,从此走上仕途之路。过了七八年,他又成了县水利部门领导。水利工作的繁杂,使得他无暇顾及自己的志趣和爱好,但他始终未释下雕塑艺术的情怀,在工作之余翻阅了大量有关雕塑艺术与工艺、窑炉知识的书籍。虽无动手制作机会,但也不忘精神的追求向往。思到如痴如醉时,只好在家里建起“小试验室”,试配方、研手法、练雕塑,用一张小桌子设计雕塑作业,操起小刮刀创作部分人物、动物等小作品。他还在家里设计建成微型小电窑,真正开起了“小灶”。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德化瓷塑工艺品市场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古老的柴烧窑带来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当地的环境破坏,“林瓷相争”的矛盾越发突出。当时身为县领导的邱双炯意识到不能再烧下去了。在他的主张倡议下,用他多年在家里开“小灶”的经验,很快将第一条“电窑”在德化县二轻瓷厂试验成功。至此,结束了古老陈旧柴窑的烧制工艺。

直到1991年退休,40年的时间里,邱双炯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德化的水电事业。这段时间里,德化成功推广以电代柴烧制瓷器的新技术,促进了陶瓷业的迅速发展,实现陶瓷产业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退而不休 潜心作品创新

1993年,退休的邱双炯自筹资金创办到德化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他把精力投入了德化民间传统雕塑造型的研究和创作,尤其是潜心于挖掘创作高难度的陶瓷作品,专心沉浸在自己人生第二个春天的理想中。

在陶瓷创作中,他运用独特的雕塑语言表现作品的内涵,常在师法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陶瓷界开辟了自家风格。孔子、诸葛亮、关云长、杨贵妃,以及各种姿势的观音、达摩、罗汉、弥勒等,他不断完成自己确定的陶瓷实验项目,推出一件件新作品。他说,一件作品从构思到烧制出炉需要3个月时间。有时为了一条看似简单的衣褶就要想一天。可想而知,每天坐几个小时认真揣摩创作,对一位古稀老人来说谈何容易,但他却乐此不疲。

民间流传一句话,“德化无大器”。这些年邱双炯探索的项目,就是要把白如玉的德化瓷,做成大型成套作品,让德化白瓷从家庭摆设登上大型文化场所的陈列展堂。“大器晚成铸大器。”他的大型瓷塑一出,引起了艺术界的极大关注。

采访中,邱老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德化这一民间瑰宝不能丢,要传承下去,这才是德化瓷都的根,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我想在有生之年把它发扬光大。”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