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振:八旬侨眷的侨史人生
82岁的陈克振经常使用电脑查阅资料
核心提示
他是一名侨眷,退休22年来,经他采写并发表在海外及国内各级报刊、杂志上的华侨人物稿件达200多篇次;他编著了《安溪华侨志》和《安溪华侨华人风采录》,收录华侨华人200多人次;如今已经年届82岁高龄的他,不仅是一名侨务工作者,更是茶乡侨史的亲历者、见证者。他就是被称为安溪侨史“活字典”的陈克振。
本报记者 吴志明 通讯员 陈小娜 文/图
一生难解是侨缘
陈克振出生于1933年,父亲是一名印尼归侨,至今他的伯叔辈、姑姑及其后辈有200多人仍然生活在印尼、新加坡及菲律宾。身为侨眷的他更能体会华侨的思乡之苦,“架起一座桥梁,让彼此的沟通再无沟壑。”1958年,陈克振成为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的一名记者,得以向在外的华侨华人传递侨乡信息。
令人惋惜的是,3年后,由于中新社福建分社精简机构,陈克振回到安溪。尽管如此,念想却从未放弃。1981年,停刊20年的《安溪乡讯》要复刊,邀请有侨乡采写经验的他担任编辑,身在虎邱公社工作的陈克振欣然应允。
1983年,获悉县委、县政府禁止向华侨索钱要物的做法,得到时任省长胡平的肯定后,有着敏锐新闻嗅觉的陈克振便与县委报道组黄昆玉、梁贤文合作,撰写了《安溪坚决采取有效措施,严禁向华侨索钱要物》一文,报道一刊登,随即引起强烈的反响。
身为侨务工作者的陈克振总是不失时机,以一个侨乡翻天覆地变化亲历者的角色,热情宣传报道,及时传递各项侨务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