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共舞“海丝” ——聚焦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 东南网11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林剑波 吴旭涛)关于人类如何生存和相处这一问题,中国古代贤哲提出“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强调和谐一致的同时,又承认人的差异及文化差异,以包容的态度正视文明的多样性,提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9日,在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上,当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谈到中国思想家这一理念时,与会嘉宾纷纷报以热烈掌声。当天,这个以“‘一带一路’建设与亚洲文化对话”为主题的论坛,吸引了十几个国家及亚洲合作对话100多名嘉宾相聚论道,交流亚洲文化观,展望未来。 开放包容 铸就亚洲文化 亚洲各国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发展等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但是,5000年来,这种差异从未阻隔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脚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西方个别学者片面强调文化差异,认为不同的文明难以相容,但纵观亚洲发展的悠久历史,开放包容、合作共生是文化发展的主流,泉州就是一个文化包容的典范。 近现代以来,由于全球化进程迅猛,文化同化现象日趋严重,多元文化的生存、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过,在亚洲合作对话(ACD)临时秘书处秘书长班迪·林沙军看来,不能为了防止文化同化而排斥文化交流,交流的好处在于能够产生强大的协同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建设性交往。 国家有界,文化无界,促进跨越地区、民族、国家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各国的政治互信、经济互通、艺术互鉴,这是参与论坛的专家学者的共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铭铭解释说,亚洲各国的合作对话,不仅要依赖各国文化的自我认识,而且还要更多依靠各国对他国文化的包容,求同存异。 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必然,如何协调文化差异,降低冲突风险?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郭惠民建议,应该大力倡导对话主义,面对文化差异,要摒弃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即不以一元征服另一元,而是在富有张力、均衡、持久、多元、多层面的对话中促进相互理解、利益互惠和价值协商。 “中国文化不倾向于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得那么紧张,不主张世界上的事不可调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刘梦溪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就是这种理念“当代版”的体现。 “一带一路” 让文化交流走得更远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各群体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文明和智慧文化的交流。 现如今,“一带一路”正延续着古代丝绸之路的传统,发展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而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孟加拉国文化部辅秘穆罕默德·阿尔特夫·侯赛因说,“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文化薪火相传,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先清表示,我国有必要采取一种“海上文化走廊”的新视角,来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工程建设,与沿线各国在挖掘、保护和传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领域展开广泛的合作,使之成为联系中国与“新海丝”沿线国家和人民的文化纽带。 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福建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福建是国家规划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而作为古代‘海丝’重要起点城市的泉州,更被定位为‘新海丝’建设的先行区,其地位、发展引人瞩目。”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教授袁勇麟说,“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全国第一大侨乡,分布海外的侨胞近千万人,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福建要发挥这种纽带优势以及地缘优势,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扩大与‘海丝’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发展共赢。”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凭借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的优势,福建在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中,无疑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抓住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一契机,打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
- 2015-11-09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开幕 莫言余秋雨等文化名人共襄盛举
- 2015-11-09披尼·扎禄颂巴:期待泉州与泰国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 2015-11-07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9日-10日举行 莫言余秋雨将联袂来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