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百年前泉州闹水灾真实记录:30里古城墙成了避难所

2016-05-19 09:04:44 林永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解读】

靠近河流的城墙

洪水来袭发挥作用

书中有一张城墙的老照片。泉州市城建档案馆馆长骆沙舟介绍,这应该处于瓮墙的地方,照片里可以看到高过城墙的房顶,城墙后面的山脉走向像是清源山。骆沙舟说,到上世纪初,泉州古城墙蜿蜒30里、高1丈8,7座城门的巍峨壮观依然存在,但到上世纪20年代,古城墙断断续续被拆毁。

“第一次拆毁古城墙,是因为上世纪20年代初修建泉安公路,当时汽车要穿过城市,就必须拆城墙了。”骆沙舟说,最开始从城南新桥头一带拆卸,但后来遭到反对,只好中断。到了1923年,南门城边至指挥巷口一带城垣开始拆除,沿着城基及周边的旷地拓路,南接新桥头,北至亭前街,拓成长约800米的土路南新马路,也就是后来的中山南路。之后两年,城墙又被拆到水门,越过亭前街,南新马路衔接旧南街直至威远楼,这时在承天巷口的南鼓楼,洲顶的两仪楼也被拆毁,还将德济门至一堡城垣的石条也拆下。

据记载,1926年,时任厦门大学国学院考古部导师陈万里到泉州考古,记录下古城尚且完整的面貌,只是南门已拆毁一角。当时城上可以跑马、城下壕堑水波荡漾。登上城门,刺桐城风景尽收眼底。

到了抗日战争,当时的省政府决定拆毁沿海九座城池,剩余的城墙又被陆续拆毁,城墙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骆沙舟透露,他曾在上世纪50年代的军用地图上看到,东门至涂门这一段城墙还在地图上标出来,只是那时这地方都是农村,城墙附近都是田地,他怀疑那个时候,这段城墙是不是还保存着。

至于安妮文中提到的众人聚集在城墙上的景象,骆沙舟说,一些靠近河流的城墙,在洪水来袭的时候,确实发挥了一定的避难场所作用。安妮的文章,基本还原了当年的景象。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