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泉州国际快件通关中心,工作人员在查验进口包裹(刘倩 摄)
核心提示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泉州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重振千年古港雄风,并启动泉州港口复兴行动计划。去年12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集装箱从泉州港进出的若干意见》,推动泉州货走泉州港。
泉州市口岸办积极协调口岸相关部门,推动落实相关政策。将近一年时间过去了,“泉州货走泉州港”成效突出。海关统计数据显示,除中化泉州石化项目的主要拉动作用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揽货港的晋江陆地港吸引贸易企业回流,2016年1-10月份,陆地港进出口货运量达131.83万吨,同比增长58.22%。
在市口岸办相关负责人看来,晋江陆地港是民营企业创新的港口发展模式,其逐步构建的内连外通的现代化国际贸易大通道,事实上已成为服务泉州外向型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这也是泉州现阶段在港口资源不集中、航线稀缺等现实条件下,正积极探索发展的“超港口”模式。
□本报记者 刘倩 通讯员 杨铭
通过整合联运资源 在“南北夹击”中谋发展
“泉州海岸线资源丰富,然而现有的外贸航线资源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泉州市口岸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硬件上,泉州港口存在点多面广、码头建设滞后、港航配套设施不完善、集疏运体系不健全、港口企业实力弱且竞争无序等问题;软件上,航线少、航班稀的问题突出,船代、货代等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能力较弱,进出口通道不够便利,港航专业人才紧缺。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泉州口岸的港口中介机构上规模的不足10家,而厦门港则达600家以上。2008年厦门港的重心业务外贸集装箱运输80%的货源来自泉州。2012年,泉州港外贸集装箱航线仅有韩国、日本、马尼拉、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5条,远远无法满足泉州企业“走出去”的强烈需求。泉州港口受到发展迅速的福州、厦门港的“南北夹击”,货源外流现象严重。泉州港外贸一度处于“航线少—货源外流—航线撤离—货源更加外流”的恶性循环中。
泉州有着独特的第二产业优势,货源充足,三产却是薄弱环节。“如果能够把周边交通运输线都打通,整合海、陆、空、铁资源,再汇聚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构筑物流供应链,这样就能充分填补泉州‘三产’的不足。”市口岸办主任黄文成说。通过发挥陆地港整合联运资源的作用,以“揽货港”的功能将晋江陆地港定位为泉州的综合性口岸码头,与本地生产性企业形成无缝对接,就不怕吸引不回流向市外甚至省外的本地货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