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康美丰州均有敬字亭 系古人焚烧字纸所用 昨日,记者来到康美镇福铁村福水自然村,一座敬字亭就坐落在该村一条小溪下游的一片稻田中,显得有些落寞、荒凉。 只见亭高约6米,分为四层。一层(底座)全部用花岗岩砌成,长、宽各约2米,高约1米,侧面有六级石阶,二三层呈六角形,二层为实心建筑,三层中间空洞,正面留有一个小门,刻有“敬字亭”三个字;四层呈正方形,里面安放了一尊大魁夫子,用玻璃隔着,其他三面墙壁都安装了绿色的陶瓷花格窗;二、三、四层全部用红砖砌筑,在最顶上面有一个类似葫芦造型的小烟囱。 “三层中间的洞口就是让人们用来焚烧旧书籍和旧纸用的。”福铁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当地老人说法,这座敬字亭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有200多年的历史。 老人介绍说,福水村文化底蕴深厚,古往今来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有“书香门第”和福水人很“幼秀”之称。“所以村民历来对书本和字纸都格外尊崇和珍惜,为了不让废旧的书本和字纸随便弄丢作践,便建造了敬字亭,让人们在亭中焚烧。” 遗憾的是,因历史原因,敬字亭被拆毁,夷为平地。“上世纪末,在村里有识之士的发动捐资下,敬字亭于1995年在原址上重建。” “如今,村里还有一些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会将写有文字的废纸张专门拿到敬字亭焚烧。” 在丰州镇铺顶村,也有一座敬字亭,不过上面的名称叫“进文亭”。该亭位于村道路口,分为三层,炉口刻有“文库振家声,世代出贤人”的对联,并注明“1997年重建”。 “我记得小时候,进文亭已经残缺,后来村道建设,该亭重建,如今几乎见不到村民将写有文字的废纸张放入进文亭焚烧了。”铺顶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起源】始建于宋代 元明清较为普遍 依南安文史资料记载,敬文亭又叫敬字亭、字纸亭、惜字亭或焚字炉。敬文亭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期已经相当普遍。设置敬字亭,是因为古时候人们有“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理念。古人认为,字纸其实都有“魂魄”,学子所写之字、带字的纸片、废旧书本都凝聚着古圣先贤们的智慧和心血,每一张写有文字的纸片都是神圣而富有灵性,不能随便亵渎和丢弃。在科举时代,人们又认为“敬惜字纸”是一种积德善举,能福佑家中子孙将来文笔纵横,科场得意。于是,凡属字纸,哪怕是路上见到的,也要捡起来,送入敬字亭焚烧。 在闽南民间,提及文章字墨,一般都会和孔子扯上关系,“敬惜字纸”也成了人们表达对孔子的尊重、对儒教敬畏的一种行为。在老百姓心中,字是有灵性的,不能随便毁弃,必须焚化让孔子“收回去”,因此以前私塾或者读书人家都有一个字纸篓,挂在屋里佛像神案一侧,上书“敬惜字纸”,字纸篓快满时,就带到专用的亭子里集中焚烧,以示对先贤的虔诚敬重之意。 专家告诉记者,敬字亭的存在,是儒家思想在民间的一种表现,敬重文化的象征,也是泉州文脉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
- 2016-10-26泉州敬字亭见证“敬文惜字”古风
- 2014-03-13构件回归村民出资重建 明代敬字亭委身泉港田中
- 2013-08-23悄然淡出视野的敬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