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要闻 > 正文

“晋江经验”全面发展 把群众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2018-07-19 08:03:5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泉港在全省率先开设公办幼儿园早教中心,为4岁以下的小孩提供早教课程。 (刘泽阳 摄)

在全省实现“七个民生率先”

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满意。从晋江到泉州,各地不仅把着力点放在建设品质之城这样的大课题,也放在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弱有所助等具体而确定的幸福。对此,晋江创造性地在全省实现“七个率先”:率先实行新农合跨省异地结报;率先实现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即征即保”;率先把治安巡逻队配到村一级,“两抢”案件从日均17起下降到0.5起;率先推行“居住证”制度,110万外来人员享受30项市民待遇;率先实行公办高中和中职学校免学费,每年有4万名学生受益;率先实行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

“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是要让群众充分共享。”晋江阳光社区通过集体开发管理土地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社区党委道出了这样的实在话。提升社区居民的社会福利保障,被摆上重要议程,居民每年可从社区及小组两级收入中分红5000元以上,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月可领到600元生活津贴,居民幼儿免费入托;动员全民参加新农保,免费参加新农合;设立社区爱心慈善援助站……

“老窝天天住,老友常相伴,老底不愁花。”在晋江磁灶镇的大埔村,当地人打趣地把村里敬老院的生活,概括为上述的“吉祥三宝”。2012年落成的敬老院,面向全村老人,实行全免费的公益托老服务。比起敬老院的“夕阳红”,村里整齐划一的别墅群和高层住宅楼,更是让初到此处的人啧啧称奇。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吴金程说,2000年,大埔村开始旧村改造,邀请天津规划设计院,进行分五期的改造整体规划,同时下狠心迁走污染的陶瓷企业,拆除简陋的猪圈、茅厕,引入印刷产业、物流企业及商业业态,一步步把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去年,带着村民在美好生活道路上奔跑的吴金程,成为晋江首批农村治理特级人才,享受人才政策待遇。“村官不是官,村干部不是干部,而是人才。”秉持这一理念,晋江全国首创了在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开展治理人才认定工作,希望发掘更多像吴金程这样的优秀农村基层“领头雁”,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

产业转型升级中,人才是第一要素。在位于晋江青阳的洪山文创园,一场题为晋江新实体“基因重组”的领航班复盘会,进入课堂讨论阶段。上课的学生们,都是晋江的“创二代”。他们或分享如何在企业厂房改建咖啡馆,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或展示适应电商运输需求,以新材料做成的轻薄休闲裤;或讲述如何提高自主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争取到行业定价权……近年来,晋江企业交接班的步伐逐渐加快。如何培养优秀的新生代企业家,不仅是晋江“创一代”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党委政府关注的大事。着眼于提升企业家素质,晋江启动了“领航计划”,立足于将“领航班”打造成晋江企业家的孵化营,撬动城市人才大生态,成为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晋江比比皆是。放眼泉州,在不断创新丰富“晋江经验”内涵的基础上,一批协调发展、普惠民生的好经验层出不穷,党委政府兜底买单的好做法屡见不鲜。

借助毗邻南音乐团、梨园剧团等优势,鲤城区海滨街道新门社区积极开展共建活动,向辖区内居民免费赠送入场券,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实现人文资源共建共享。更大范围内,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各大剧团免费和低票价公益演出已经成为常态化惠民举动。

“这是一部与服务中心终端系统连接的专用手机,一旦在家遇到紧急情况,按下求助键,就能快速联系养老服务中心,得到及时而专业的帮助。”在丰泽区云谷小区,82岁老人邱孟洲对由政府“买单”的“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十分满意:除了有免费定制手机外,每个月还有专人上门,帮忙打扫卫生、做体检等服务,让他能安心而满足地享受独居的黄昏生活。在泉州,像邱孟洲一样,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人群,已覆盖11个县(市、区),受益人数超过3万人。致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模式的禾康智慧养老中心,也因此吸引全省、全国业内人士络绎前来考察。

统计显示,多年来,泉州每年七成以上财政投入民生。2017年,落实民生补短板,在实施教育舒心、卫生与健康暖心、养老贴心和民生基础设施安心的“四心工程”基础上,泉州一举启动XIN行动首批十项工程,大到内沟河整治,小到菜市场建设,一枝一叶总关情。

泉州各级党委政府深知,民生事业既需要财政资金的坚实保障,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骨头长肉”,凭着这个理念,南安梅山镇蓉中村从一个耕种无土地、就业无岗位、生计无着落、创业无出路的“四无村庄”,成长为拥有18家成规模企业,年产值16亿元以上,人均上缴税收1.4万元的全国文明村。经济先行,文化软实力同步提升。每年,入驻蓉中村的企业都会拿出纯利润的一部分当作村集体收入,投入村庄公共事业和民生建设。现在,村里的国家一级图书馆李成智图书馆拥有藏书15万册;与东方歌舞团共建开展的村级文化节已连续举办5届;云集先进人物和典型案例的家风家训教育基地,让家庭美德源源传承……“小村庄大文化”,蓉中人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商会、海外侨亲的优势,我市大力实施百企帮百村、百会扶百村、百侨助百村的“三百工程”,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推进、社会各界的积极助力下,截至2017年年底,泉州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658人全部实现退出。

“对于产业大市泉州而言,外来人才同样是民生问题关注的主体!”为根本解决“人才引得进但留不住”问题,从去年开始,泉州全面实施人才“港湾计划”,从创新人才管理体制以及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机制等6个方面提出27条政策措施,努力打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生活港湾。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