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近40年泉州剧场建设之路:专业剧场让“戏窝子”更热闹

2018-09-28 09:08:0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近40年泉州剧场建设之路——专业剧场让“戏窝子”更热闹

改革开放之初,梨园戏传统剧目深受欢迎。(林小伟 供图)

泉州作为戏曲之乡,拥有南音、梨园、木偶、高甲戏和闽南歌舞等饮誉全国的文化品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还成为海内外宾客了解泉州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影响力与日俱增的背后,离不开一座座专业剧场的建成:改革开放伊始,泉州戏迷迎来首个可容纳近千名观众的梨园戏剧场;没过几年,泉州高甲剧场又进入戏迷视野,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满足广大市民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平台;二十一世纪以来,泉州南音艺苑、梨园古典剧院、泉州木偶剧院等现代化专业剧场先后落成,为广大戏迷提供良好的观戏环境。

日前,记者采访了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泉州南音乐团原团长尤春成、泉州市木偶剧团名誉团长王景贤等,回顾近40年来泉州剧场建设之路。

曾经有戏不够“窝” 下乡演出成常态

泉州是远近闻名的“戏窝子”,戏迷排队看戏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初,却出现剧目排队上演的怪事。对此,今年88岁高龄的郑国权深有感触,他时任晋江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有个阶段还兼任梨园戏剧团的工作。

郑国权说,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上级要求戏剧要反映现实生活,要上演现代戏,于是泉州传统古装戏的演出就逐渐减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古装戏就绝迹了,舞台上只有样板戏。“改革开放后,优秀的传统戏曲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大旗下,堂堂正正再次登上舞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粉墨登场,再次倾倒无数戏迷。”

优秀传统戏重返舞台,赢得了广大戏迷的欢迎,每次上演门票就早早售罄。戏迷热情高涨,演出场所却十分紧张。郑国权回忆说,当时泉州市区只有群众戏院、大众戏院和泉州影剧院等少数剧场,既要承担本市的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等剧团的演出,还要承担接待外地剧团来泉巡演等任务,因此时常出现有戏无剧场可演的窘境。于是,剧团连续数月下乡巡回演出成为常态,搭台露天演出也习以为常,但大家的热情依然饱满。

“群众的需求,让传统戏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郑国权说,梨园戏当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除了传统戏,剧团还改编浙江、四川、广东等地的地方剧目,唱腔改成南音音韵,表演动作改成十八步科母,节奏也根据梨园戏曲调调整。随着排戏、演出日渐增多,当时曾有人提议扩建剧团排练场,后几经周折,我市决定建设专业剧场。

1981年,可容纳近千名观众的梨园剧场落成,成为我市五大剧种的第一个专业剧场。建成后,剧场迅速投入使用,有时候一天安排两场演出,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1989年,泉州高甲剧院开始建设。两年后这座拥有200多个座位的剧场投入使用,改变了泉州高甲戏以下乡演出为主的状况,也让广大戏迷走进现代剧场感受艺术的魅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