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桥文化让泉州更有得瞧
2019-03-22 10:42:57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千百年来,泉州人前赴后继地修桥筑路,用勤劳与智慧为每座桥缔造非凡的灵魂。

地理环境、宋元时期交通的迅猛发展,为泉州桥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今,这里的桥梁呈现千姿百态的奇丽景象

蔡襄塑像屹立于洛阳桥桥头

2019年是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建成960周年。这座古桥初建成时“垒址于渊,酬水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堪称跨世纪的杰作。宋嘉祐四年(1059年)12月,泉郡太守蔡襄在大桥落成的酒宴上,压抑住内心的狂喜,以雄浑端正的笔调书就《万安桥记》,并勒碑于桥头。纵使千载时光婆娑,也难掩这一鎏金时刻,洛阳桥从此成了泉州倒映于历史之中的一道“飞虹”。

泉州地处东南一隅,依山傍海,境内山峦连绵,沟壑纵横,加之港湾迂回曲折,这样的地理环境客观上造就了地域多桥的特色。据泉州地方志载,隋唐泉州就有建造桥梁,但数量极少,形式也较简单。随着社会发展、商品贸易的进一步繁荣,进入宋代之后,泉州港日渐崛起,泉州海外贸易取得了世所瞩目的发展,这也带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到元丰年间(1078—1085年),泉州人口已超100万,成为全国人口超20万户的八大州郡之一。南宋初期,伴随着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泉州更是一跃而成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城,中外使节、传教士、旅行家在这里络绎往来,推动了泉州交通的迅猛发展。泉州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建造了大批技术水平高、坚固耐用的桥梁。明人王世懋的《闽部疏》称:“闽中桥梁甲天下,虽山坳佃间,皆以巨石梁之。”而“泉州桥梁甲闽中”,南宋的安平桥竟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称呼。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光永春一县就建造了22座桥梁,泉州各地总计建造35座,这在当时可谓是一项惊人成就。民间俗称的“泉州十大名桥”——洛阳桥、安平桥(五里桥)、石笋桥、东洋桥、玉澜桥、海岸长桥、金鸡桥、顺济桥、凤屿盘光桥、下辇桥,全部诞生于宋元时期。它们不仅有宏大的桥梁规制,而且拥有先进的造桥工艺,诸如筏型基础、睡木沉基、种蛎固基法、浮运悬机架桥等建造工艺,迄今为人所津津乐道,也令游客叹为观止。

后世在有宋一代的基础之上,继续推动桥文化的发展,致使泉州桥梁呈现千姿百态的奇丽景象。据《泉州桥文化》一书载,宋之前泉州有桥梁12座,宋时则有159座,元代32座,明代100座,清代120座,民国2座,朝代不详184座。由于各种原因,上述古桥有的毁于战乱,有的祀于山火,有的因年代久远而坍塌,有的因交通拓改而被拆除,迄今仍保存较好的尚有100余座。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十一·津梁志》载曰:“我晋洛阳一桥为宇内推,而安平西桥虽居其亚,长且过之。他如笋江、顺济,皆能于洪波巨浪之中,截险阻而奠康庄。”为民众截险阻、奠康庄成了泉州古代桥梁最突出的贡献,这也使得古桥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历代以来,铺路修桥被普遍视为行善积德、功德无量的公益“众筹”事业。古时修一座桥,往往“倾城倾巷”,有人出钱、有人出工,“聚万民之力而毕”,这便让桥梁文化成了民间公益文化的一个缩影。如今许多泉州姓氏族人都可在各类桥梁碑刻之中,找到各自祖先参与桥梁建设的历史印痕,这种追溯,有着难以言尽的精神感召力。人与桥的形神俱连,自古而来于血脉之间搭建的这种公益精神桥梁,让泉州桥文化承载了诸般历史人文信息与密码,也赋予了泉州桥文化更广阔的格局、更厚重的分量。

来泉州,别忘看古桥。那些桥以父辈似的刚毅,纵贯千载风雨,“车马安驱,蛟龙退避”,真雄观也!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