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一座海交馆 一部泉州史
2019-05-10 11:22:00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只有文化活着,民族才能活着”。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

应运而生的特殊博物馆

历经千年的发展,泉州拥有大量与中古时期海外交通有关的文化遗存、文物瑰宝,如清净寺、灵山圣墓、草庵摩尼教寺遗址、伊斯兰教石刻、印度教寺石构件和精美浮雕,以及带十字架的基督教石刻等,其数量之繁、种类之多和价值之高,超乎想象。这些文化遗存、文物瑰宝一经介绍,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轰动。

泉州古称刺桐城。19世纪,欧洲学术界还就历史上出现的“Zaitum”地名的来历,展开大规模的、旷日持久的辩论,最终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Zaitum”正是“刺桐”的音译名,即指泉州。这场辩论也催生了大量对于泉州的研究著作,其中就有20世纪初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者张星烺的《泉州访古记》、德国学者艾克的《刺桐双塔》,以及20世纪50年代泉州本地学者吴文良的《泉州宗教石刻》。在引发全球学者研究热潮的同时,泉州也迫切需要建立一座特殊的博物馆,来妥善保护、保管这座城市内与海外交通有关的文化遗存、文物瑰宝,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以下简称泉州海交馆)由是应运而生。

据泉州海交馆馆长丁毓玲介绍,泉州海交馆成立于1959年7月15日。它的成立,填补了中国海交史博物馆的空白,标志着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航海交通历史,已经作为一个重要而又崭新的门类,进入博物馆这个文化殿堂。

泉州海交馆名誉馆长、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连茂回忆称,建馆之初,泉州“海交馆”曾面临过馆舍匮乏的窘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不得不借用泉州开元寺的场所来做展厅,以此举办一些小型的临时性陈列。尽管这些展览因设备落后、场所窄小和展品欠丰,而显得简陋单薄,但不可否认,这些展览以其主题的爱国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发挥了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1974年,一件突发的重大考古事件扭转了这一局面——一艘沉睡了数个世纪的宋代海船在刺桐港被成功发掘,伴随古沉船出土的还有大量价值不菲的文物。这一事件震惊海内外,被视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一残长24.2米、残宽9.15米的庞然大物令世人清醒地意识到,泉州是个历史文物的宝库,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工作刻不容缓。1979年10月1日,一座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古船陈列馆终于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1986年下半年,海交馆开始了新的飞跃。时任馆长的王连茂带领全馆人员同心协力为建设新海交馆而努力拼搏,他们不仅成功地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列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点,而且,在中央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1991年2月完成了新海交馆一期工程的建设,从而为考察活动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海交馆新一轮的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成的新馆坐落于风景优美的东湖之畔,新馆主楼宛如一艘远航归来停靠港湾的双桅帆船。如今,该馆辟有“泉州古船陈列馆”“泉州与古代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刺桐——古泉州的故事”等固定陈列,及两个预约开放展览——“庄亨岱藏品馆”“泉州海交民俗文化陈列馆”。在这些陈列馆中,泉州的千载风华如重生般铺陈于游客的面前,时刻提醒着人们刺桐港曾有过的辉煌岁月。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