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国际化 解说词:晋江是著名的侨乡,“十户人家九户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几十年前,老晋江人怀揣家乡的一瓶水和一捧土,背井离乡,朝大海奔去,或越过海峡,或远赴南洋,走向世界。如今有300多万的晋江人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了脚。 记者:晋江算是一个特别国际化的县城,我们从北京来的过程中感受很明显,飞机上有很多从全球各地飞到北京,然后转机回晋江的晋江人。在当下这样一个国内外的环境下,晋江受的影响大不大? 刘文儒:现在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还有国际形势的变化,更趋复杂和多变,可能在经济上起起伏伏是正常的,你说对企业会有影响吗?有一部分的企业是会有影响,不可能没有影响。但是同时也有一部分的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同时,他就说危就是机,危机危机,危中有机,所以大浪淘沙以后就像我们得了一场大感冒或者得了一场病以后,身体好的人,说不定你就更好了,身体不好的,可能你就走了。当然也会出现一些中低端的企业,可能会想到外面去,但是目前为止来看,他们观望更多。 记者:您这样讲完之后,因为好多人也会说过,会不会我们的这种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会不会向外转移? 刘文儒:确实前几年有这么个趋势,特别是往中西部跟东南亚走,有这么个问题,但是我们总结了一些,包括调研了一些,我3月份刚刚去东南亚,我们看了一些东南亚从大陆、从台湾、从日本、从韩国,包括美国,移到东南亚设的厂。中国很多企业、世界上很多企业就会到东南亚去。其实我们乍一听好像有道理,但是认真地想一下,去东南亚没有那么简单,它一个是没有完整的产业链,第二它能够吞下中国这么大劳动人口所承受的这些市场跟生产能力吗?不可能。你如果认真思考一下,他们的劳动力的素质跟我们中国大陆比还是有差距。另外一个,他们大部分产品是中低端的环节,当然他们的劳工成本是会低一点,现在东南亚有些国家员工工资开始涨了,现在很多企业更多是观望,这个时候政府要引导,冷静、客观、务实。我们今年初召开了一个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我们提出,走出去留下来,走什么留什么?怎么留怎么发展? 记者:您在晋江这么多年,关于国际化,是不是过去的思考和现在的思考会有不一样呢? 刘文儒:原来我们晋江的企业大部分做国内市场,在国际贸易高度发达,全球化的进程、国际化的进程加快的时候,我们的这些企业就要考虑要有全球化的视野,要参与全球的竞争,要走向国际,要有国际化的思维。因为你如果只是定位于一个国内的企业、国内的竞争,你没有国际化的视野,你是跟国际的跨国企业就没办法站在同一条起跑线去竞争。因为我们国内的市场在传统产品上是开放的。 安踏集团的老总丁世忠曾经讲过说,我现在是要跟耐克、跟阿迪竞争,而不是跟国内那些小企业去争。还有我们的小企业也要跟国际大企业去竞争,因为市场是开放的,市场不会因为你是小企业我就关照你一点,你是大企业,我就要求你严格一点。你自己蹲在这边井底之蛙,说不定你自己这一亩三分地都会被抢,所以你只能走国际化的道路。 但我觉得加工环节,在全球布局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们举个例子,不管是恒安还是安踏,它在全球布局的同时,它要进一步节省成本,把一些加工基地放在东南亚、放在其他地方,甚至有一些分研发中心放在全世界最发达的地区,这都是可能的。但是我们就强调祖厝文化、根脉文化,只要你的企业的总部,根留在晋江,把大数据中心、结算中心、精品工厂、最高端的环节放在晋江本地,我们这个根就在,叫布局全球放眼世界,根扎晋江,根扎中国。这样子企业就会实现真正地从区域性的企业变成全国性的企业,甚至是全球化的企业,就实现我刚才跟你讲的国际化。然后它通过创新,全球布局研发分中心,永远能够实现创新驱动,掌握世界最新潮流,这就是目前晋江企业走的路,也是我们晋江政府目前对晋江企业做的引导。 解说词:采访中,晋江的领导和企业家,不仅对当地的情况如数家珍,对国内、国际情况都了然于胸,都善于在世界大趋势、全国大格局中思考和谋划发展,市场化、国际化思维根植于思想深处。这里有历史荣耀的光环,也有曲折弯路的教训,但是他们对实体经济的坚守没有变,对实业之根、企业之根、情感之根的“根”的追求没有变。 出品人:汤耀国 叶卉 联合出品人:李岩 制片人:庞清辉 导演:田文文 摄像:刘喜华 张自亮 制作包装:潘文新 蒋月华 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