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 > 正文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千年 古艺新姿
m.folksfolks.com 2019-11-15 16:38:11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木偶头雕刻

传承千年 成为“百戏之首”

中国木偶戏发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12项木偶戏,其中有两项在泉州,即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位列12项之首。

关于福建木偶戏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唐代闽人进士林滋的《木人赋》:“既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藏机关以中动,假丹粉而外周……是则贯彼五行,超诸百戏。”

据泉州市木偶剧团名誉团长、艺术总监王景贤介绍,传统的泉州木偶戏所使用的舞台名曰“八卦棚”,用两条长木凳,数条木板、8根竹竿、几片布帘搭建而成。舞台的面积不足8平方米。面向观众的一面,围上几块彩绘或刺绣着传统装饰图案的彩屏。演员站在高约1米、宽约2米的屏风后面操纵木偶进行表演。

广泛流传于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掌中木偶戏(闽南人、台湾人称之为布袋戏)所使用的传统舞台是一种与闽南传统庙宇造型相似的“彩楼”。面朝观众的一面有左、中、右三个门洞。表演区就在门洞外及台口的天、地之间,演员活动的空间宽与深都不足两米。而杖头木偶的舞台,也在大约仅两平方米的空间上用布幔围搭而成。“全开放式”舞台上几乎空空如也,全凭演员运用手上功夫操纵木偶、塑造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舞台艺术形象。

“‘前棚嘉礼后台戏’,嘉礼的锣鼓没有响,其他戏是不能开的。”泉州木偶剧团副团长夏荣峰告诉我们,嘉礼戏是闽南的百戏之首、开台戏。演员被称为“傀儡先生”,着长衫,可考科举,受人尊敬。常驻在大庙中的戏班里,木偶戏班住上房,其他戏班则只能住下厅。

嘉礼戏的地位从何而来,行当中人相信因它由北方传来,是中原文明的产物,有个好出身。“泉州有三次大的移民潮,第一次是‘晋人南迁’,福建当时是八闽蛮夷之地,六朝时的北方移民带来了中原文化,流经泉州的南安江也因此改名晋江。第二次大移民是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第三次是南宋,皇族大量人员由临安(杭州)迁居泉州,泉州当时有‘南外宗正司’,专门管理皇族事务。”夏荣峰认为,“木偶戏应该就是随着这三次迁徙从北方传来的,我们的戏棚叫‘八卦棚’,顶棚像是八卦的形状一样,以前宫廷里肯定是这样的。”

嘉礼戏传统的“拜相公爷”仪式似乎是它南迁的佐证。“相公爷”是嘉礼戏的戏神,“拜相公爷”是开台演出前最重要的仪式,班主敬拜、请出相公爷、安台、请神明、踏棚、敬拜、请神明看戏、辞神,8个程序,一个也不能少。“踏棚”是其中核心的一环,相公爷以一出《地锦当》自报家门,头一句说的就是“家住杭州铁板桥头”,尤其特别的是,嘉礼戏作为地方戏,通常使用闽南话,相公爷的自报家门却是普通话。“我们称为‘蓝青官话’,就是古代的普通话,很有可能是从福建隔壁的江西传来的。”夏荣峰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